小學三年級數學課程規劃(實用5篇)
關鍵在于建立學生的數感與邏輯思維能力。通過生動的課例與實踐活動,教師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探索、發現與總結。此階段的教學目標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游戲與合作中提升對數學的理解力和應用能力,從而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1
一、學情分析
總體情況: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上專心聽講,積極參與討論,課后按時完成作業并進行反思。但還有少數學生存在惰性,課堂上不愿動腦,作業完成速度慢,缺乏主動改正錯誤的意識。
二、主要復習內容:
1、位置與方向 2、除數為一位數的除法 3、統計 4、日歷 5、兩位數乘兩位數 6、面積計算 7、小數的初步了解 8、解決實際問題 9、數學的廣泛應用。
三、復習目標:
1、引導學生主動整理知識,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和收獲,逐步培養回顧與反思的習慣。
2、通過復習使學生對本學期所學知識進行系統整理,鞏固已有知識,填補知識空缺。
3、通過豐富多樣的復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有趣的活動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4、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樹立數學學習的信心,實現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復習措施
首先要全面了解和分析班級學生對各個知識點掌握情況,因材施教,制定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
1、計算部分:
a、口算:要定期進行訓練,每節課安排3到5分鐘進行練習,方式盡可能多樣化,如聽算、視算,看看誰能夠又快又準,并鼓勵學生在計算中實際應用。
b、乘除法計算:首先復習計算法則和注意事項,重點講解因數中間包含0的計算題。
2、解決問題部分:引導學生分析題目的數量關系,聯系和對比結構相似的問題,讓學生識別題目條件的變化如何影響解題步驟。
3、計量單位部分:結合生活實例,加深學生對計量單位的認識和運用能力。
4、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課堂上多給予關注,進行思想交流,并與家長溝通,盡可能改善他們的學習態度,爭取在期末考試前有所進步。
5、注意根據學生在復習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及時調整復習計劃。
三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2
一、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本單元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圖形的基本特征。很多學生對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概念還不夠清晰,尤其是在區分正方形、長方形和圓形方面,部分學生存在混淆現象。大多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這些圖形,如在日常用品中看到的書本、桌子等,但他們對這些圖形的屬性了解尚淺。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通過豐富的實際活動,提高他們對圖形的認識(例如,讓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并討論它們的形狀)。通過折紙、繪圖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特征,看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魅力。
二、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生活實例,認識基本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理解它們的特征,如邊、角和表面等。
2、掌握不同圖形之間的區別,并能簡單描述每種圖形的特征。
3、結合實際生活,解決與圖形有關的問題,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結合。
三、單元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別和比較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特征,能夠準確描述每種圖形。
難點: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對不同圖形屬性的理解,能夠在實際情境中運用這些知識。
四、單元評價要點:
1、能夠結合實際生活,識別和描述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2、掌握各類圖形的基本特征,并能夠進行實際應用;3、初步形成對圖形的整體觀念,能夠在不同情境中選擇合適的描述和理解。
五、各小節教學目標及課時安排:
本單元計劃課時數:6~~7節
三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3
教學內容
本單元基于學生已熟練掌握整十、整百數乘以一位數以及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能力,進一步深入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方法。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口算乘法和筆算乘法。
口算乘法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整十、整百數與整十數的乘法,這是在學生已掌握整十、整百數與一位數的口算基礎上展開的。第二部分是對兩位數乘以兩位數進行估算。這是在學生學習過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估算并掌握乘法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的。口算不僅是筆算的基礎,也是估算的前提。教材首先安排口算,擴展學生的口算范圍,同時為學習新的估算和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方法做好準備,在估算與筆算的學習中,進一步鞏固口算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
筆算乘法的內容主要是兩位數乘以兩位數,這是在學生已學習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筆算基礎上進行的。初始階段引入不進位的乘法,強調乘法的順序和部分積的位置,為學生理解筆算原理提供幫助。然后再引入需要進位的乘法,讓學生經歷兩位數相乘時的進位筆算過程,以掌握相應的方法。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口算整十、整百數乘以整十數,并能夠口算兩位數乘以整十、整百數。
2、使學生經歷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計算過程,掌握其計算方法。
3、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乘法的估算,并能解釋估算過程。
4、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兩位數相乘的計算原理,掌握相關計算方法。
難點:用乘數的十位數去乘被乘數,所得結果的末位必須與十位對齊。
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1、引導學生將已有的經驗轉化為知識,鼓勵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學習計算方法。
2、創造讓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環境,鼓勵他們在探索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親自感受和體驗,從而促進全面發展。
3、強化估算,鼓勵多樣化算法的發展。重視口算和估算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計算技能。
4、注重對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口算、估算及筆算方法的回顧與整理,培養學生總結和歸納的能力。
四、課時安排:共8課時。
1、口算乘法。3課時
2、筆算乘法。4課時
3、整理與復習。1課時
重點課時:第三課時筆算乘法(進位)
教學內容:課本第65頁的例2及“做一做”,練習十六的第1、2題。
教學目標:讓學生經歷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筆算過程,掌握進位乘法的計算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教學重難點:
1、能夠正確計算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進位法。
2、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教具準備:例2的圖畫和多個南瓜形狀的算式卡片(每張包含一個算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播放圍棋比賽的錄像或畫面,介紹圍棋賽的相關事件(或戰績)。
放大棋盤的圖像,讓學生觀察棋盤的結構。幫助學生了解圍棋棋盤是由縱橫19條線交叉而成。
接著,將棋子放置在交叉點上,引導學生提問:“棋盤上總共有多少個交叉點?”
請學生討論用什么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并列出算式19×19。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各組討論:如何計算19×19。
將討論結果寫在紙上。
2、組織交流。
各組展示算法,難以描述的內容可寫在黑板上。
3、師生評議。
(1)請學生選擇喜歡的方法并說明理由。
(2)教師對學生的發言給予肯定或補充,以幫助學生理解每種算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例如,估算能快速得出大約有400個交叉點,但無法滿足精確需求。
(3)重點討論筆算方法。
通過檢查豎式每一步的計算方式,重現筆算過程。在此基礎上,贊揚學生利用新學的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知識解決新問題,并正確處理進位情況。你們真不錯!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嘗試練習。
用豎式進行第65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安排不同小組完成不同的題目。
完成后進行交流,講述筆算過程,加深對其理解。
2、完成練習十六第1題。
獨立計算后進行集體訂正,并討論出現錯誤的原因,鼓勵學生仔細準確地完成計算。
3、解決問題。
請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六第3、4題,并在完成后分享解決過程和結果。
4、游戲。
貼出寫有算式的南瓜卡片,描述收南瓜的情境,請同學們幫助農民收瓜。
選擇卡片并計算,算對的即可“收獲”南瓜。完成后檢查正確性并比較收獲數量,獎勵表現優異的小組。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請學生討論在筆算乘法中要注意的問題。
2、教師強調:豎式計算時,乘得的數的末位應與相應位置對齊,并注意正確處理進位數。
三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4
1、使學生理解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質量單位噸,培養他們對1毫米、1分米、1千米長度及1噸質量的直觀認知。引導學生掌握單位之間的轉換技巧,增強他們的測量能力與估算意識。
2、幫助學生準確進行三位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使他們能夠在具體情境中進行估算,提升估算的意識和能力。讓學生體驗驗算的重要性,掌握加減法計算方法,逐步養成核對與驗證的習慣。
3、引導學生認識四邊形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平行四邊形,掌握用多種方式表述平行四邊形的能力。
4、使學生了解周長的概念,掌握計算長方形及正方形周長的方法,通過長度和周長的估算,培養學生對長度的直觀理解。
5、教會學生進行帶余數的除法的口算和筆算,初步掌握用帶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6、認識時間單位秒,明白1分鐘等于60秒。掌握時間的簡單計算,初步建立時、分、秒的時間觀念,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好習慣。
7、熟練進行整十、整百數乘以一位數的口算,學會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在具體情境中進行估算,并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8、初步理解分數的概念,認識幾分之一和幾分之幾,會讀寫簡單的分數,并了解分數的各組成部分及其大小關系。能夠進行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運算。
9、讓學生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學會列出簡單實驗的可能結果,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各不相同,并能對一些事件的可能性進行比較。
10、通過觀察、猜測、實驗、驗證等活動,引導學生找出簡單事件的排列數與組合數,培養他們系統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習慣與意識。
三年級數學教學計劃 篇5
一、夯實基礎。
在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需要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扎實的數學基礎是學生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日常教學反饋中,可以看到許多學生在平時的表現良好,但在考試中卻未能如愿以償,主要原因在于對基本概念理解不夠深入、基本運算能力不足、解題方法掌握不牢。在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中,我們將重點突出基礎知識的學習,具體措施如下:1.重視課本知識及其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2.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理解,關注知識之間的聯系;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規范的解題習慣;4.加強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
二、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課內:(1)在講解例題之前,給學生留出思考時間;在講解過程中,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對其中的亮點或不足進行及時反饋;在講解結束后,對解法進行力求做到一題多解和一題多用,讓學生深入理解不同方法的優劣和知識的聯系。(2)在學生的作業和考試中出現的錯誤,不僅要指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追溯錯誤的原因,幫助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3)每節課留10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歸納本節課的知識點,加深理解。
課外:(1)在日常作業之外,可以布置一兩道較難的題目,以便激勵學有余力的學生提升自我。(2)加強對重點學生中的基礎薄弱者的輔導,具體措施包括:①對作業進行逐一批改,指出不足;②找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幫助調整學習方法;③每周集中進行輔導,針對普遍性問題進行講解。
三、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合作精神。
1.多安排學生上黑板板演,對于某些章節的知識,可選擇六至八道題目,按照難易程度讓不同水平的學生上黑板,而下面的同學則嘗試獨立完成,若遇到困難可以討論解決。
2.鼓勵學生進行小結,在每個單元結束后,讓他們自己構建知識網絡,包括典型題目、解題思路及常見錯誤。
3.每次測試結束后,讓學生總結試卷,考慮:①考查了哪些知識點;②審題和解題的思路是怎樣的;③運用了哪些主要的方法和技巧;④在答題中常見的錯誤,哪些是因為知識、邏輯或心理因素造成的,哪些是思路問題。
四、精選習題。
1.把握題目的難度,使其更具針對性,優先選擇簡單題和中檔題,突出知識的重點,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并兼顧學生的常見錯誤。2.減少題目數量,提升質量。數量過多容易造成學生疲憊,缺乏思考和消化的時間,因此需剔除偏難和計算過于繁雜的題目。
五、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9月初——9月中旬 學習基本運算和幾何基礎。
9月中旬——9月底 掌握分數與小數。
10月初——10月中旬 進行乘法和除法的深入學習。
10月中旬——10月底 復習和總結基本的圖形性質。
11月 進行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12月初——12月中旬 強調簡單的應用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12月中旬——月底 整體復習與各類能力訓練。
數學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扎實的基礎知識教學,學生的數學能力將在不斷的實踐中得到提升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