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小學語文教學規劃(實用2篇)
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學計劃,不僅是孩子們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更是他們思維方式初步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設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與寫作中發現文字的魅力,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合理的教學計劃不僅應關注課本知識的傳授,還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逐步建立起扎實的語文基礎。
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學計劃 第1篇
一、學生知識現狀分析:
301班共有學生65人,絕大多數學生學習態度積極,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按時完成作業。他們能夠熟練地運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并使用普通話,能夠參考字典,理解生字新詞的含義,能夠閱讀適合其水平的文章,并正確、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能夠寫一些簡單的看圖作文,但在詞匯使用、口頭表達、團隊合作、獨立學習及作文方面尚有一些不足之處,需進一步提升。
二、本冊教學要求:
1. 本冊教材遵循大綱精神,強調綜合能力的提升,突出教學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與運用,強化基本技能的訓練,以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材中精選了課文,減少了文章類型,將課文分為精讀與略讀兩大類,本冊共計32篇課文,其中精讀課文24篇,略讀課文8篇,還有8篇選讀課文。
2. 本冊要求學生能夠認識303個漢字,并能書寫300個漢字。學生需掌握使用字典和詞典的技能,具備初步獨立識字的能力,并開始練習使用鋼筆書寫規范楷體字。
3.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培養學生勤于觀察和善于思考的能力。
4.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匯和精彩句子,并練習復述課文。
5. 學習通過上下文及利用字典、詞典和生活中的積累,理解詞句的含義,初步領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
6. 結合語文學習,進行自然與社會的觀察,書面與口頭表達相結合,寫出自己的觀察收獲。開始進行習作訓練,不拘形式地記錄見聞、感受和想法。
三、單元分析:
1. 每個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
2. 課例由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組成。
3. 本冊設置八個專題,分別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中華傳統文化、壯麗的祖國山河、科學的思維方法、保護環境和愛的奉獻。
4. 語文園地由5個欄目組成,其中有4個固定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第5個欄目為機動欄目,包括“寬帶網”、“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
四、教學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1) 繼續重視漢字教學,識字仍是三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任務之一。在語言環境中進行識字訓練,在閱讀教學中完成識字任務,幫助學生熟練查字典,自學生字,具備初步獨立識字的能力。在識字教學中體現漢字的特點,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識字,用不同的方法記憶漢字的音、形、義。在完成課本任務的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主動識字,并提供機會讓學生交流展示課外識字的成果。加強寫字指導,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好習慣,通過持續的練習提高寫字技能。
(2) 加強對詞句的訓練。詞句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本冊閱讀教學的關鍵所在。針對中年級的詞句訓練,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針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避免簡單的詞解詞,鼓勵學生結合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理解詞句,逐步培養他們的自主理解能力;二是鼓勵學生摘抄優美詞句,以加強語言積累;三是重視詞句的實際運用,增強說與寫之間的聯系。
(3) 處理課后問題。對一些開放性思考問題、討論題,注重引導學生的方法和自學的能力,力求理解內容與品讀詞句、學習表達相結合,培養學生整體把握和綜合運用的能力。采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累語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和積極積累。在朗讀和背誦方面給予更多自由度,讓學生選擇自己想背誦的部分,同時充分利用“課后練習”中的問題啟發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
(4) 加強朗讀與默讀訓練。朗讀是最基本和重要的閱讀技能,要多讀少講,把更多的時間用于朗讀,使課堂充滿讀書聲,強調讀的流暢、熟練與感情表達。指導朗讀時,不僅僅從技巧上進行指導,更重在引導學生投入情感,充分利用朗讀表達思想感情。默讀同樣是重要的閱讀技能,指導學生在閱讀時同時思考,在獨立閱讀和思考中培養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5) 習作教學。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使他們樂于寫作。定期向學生推薦優秀的文章和詩詞,增加他們的日常語言積累。鼓勵學生不拘泥于形式,做到自由表達。中年級的學生不受文體和篇幅的限制,重在自由創作,鼓勵有創意的表達。重視學生的想法和情感,讓他們勇敢表達,克服對習作的畏懼,采取肯定與激勵的方法,組織交流與展示,鼓勵學生平時多練習,逐漸提升寫作能力。
(6) 口語交際。繼續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根據相應的口語交際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交際欲望,使他們明確交流與討論的話題。通過口語交際課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五、教學重難點
1. 學會240個生字,能夠正確讀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并能準確書寫;能夠認讀85個生字,要求正確發音,但不必書寫與默寫。具備一定的識字能力。
2. 通過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詞句的含義。已學詞語大部分能夠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中使用,注意語言的積累,初步養成語言積累的習慣。
3. 獨立閱讀適合的讀物,了解其主要內容。逐漸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和課外閱讀的習慣,課外閱讀量不少于7萬字。
4. 培養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寫作的習慣,能夠在觀察基礎上寫出較為具體的內容。能描寫想象中的事物,展開想象與幻想,不拘形式自由表達見聞與想法,內容具體,情感真實,語句完整通順,學會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冒號與引號,學習寫日記。
5. 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表達幾句話或一段話,做到語句完整通順,禮貌用語。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能夠自由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小學三年級的語文教學計劃 第2篇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45名學生,其中男生29人,女生16人。從學習情況來看,班級中有一些男生性格活潑,注意力不集中,自律能力較差。在課堂上,他們時常做小動作,喜歡聊天,常干擾他人,整體上缺乏靜心,導致作業的正確率偏低。從整體水平來看,學生的朗讀、閱讀理解、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的表現都相對薄弱。部分學生存在拖延作業的現象,學習態度有待改善。然而,大多數孩子對班級充滿熱情,充分體現了集體主義精神。本班有個別學生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學習上面臨一定困難,需要在本學期中加強針對性的教育和輔導。
二、教學目標及主要內容
1、識字與寫字、漢語拼音以及學習習慣的培養。
(1)能夠準確無誤地認讀420個生字。
(2)按筆順規則正確書寫,并能默寫生字230個,力求字形端正、勻稱。
(3)進一步鞏固漢語拼音,運用拼音幫助識字,倡導普通話的學習。
(4)熟練掌握《漢語拼音字母表》。
(5)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培養對學習用品的愛護意識。
(6)掌握正確的寫字方法,以此培養積極發言和專心傾聽的習慣。
(7)鼓勵勤于朗讀、背誦,積極參與課外閱讀。
(8)培養主動查字典、積極識字的意識。
(9)培養認真書寫鋼筆字和毛筆字的習慣。
2、閱讀訓練。
(1)練習準確、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背誦指定課文并復述內容,參與角色朗讀。
(2)持續練習默讀,能在不發聲的情況下理解課文,并主動提出疑問。
(3)能夠結合語言環境和日常生活理解常用詞匯的意思。
(4)通過文字理解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繪的情景,掌握課文大意。
3、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
(1)認真傾聽他人表述一段話和簡單事件,能準確轉述基本內容,講述課文故事。
(2)在圖示或觀察事物后,能夠用普通話表達幾句完整、連貫的語言。
(3)能夠圍繞所聽所讀內容,運用普通話回答問題,確保語句完整、意思連貫。
(4)積極參與口語交際,態度自然、表達清晰、言辭禮貌。
4、習作訓練。
(1)關注周圍事物,逐步學習習作,樂于書面表達。
(2)能夠將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內容完整地寫出。
(3)學會撰寫簡單的“留言條”和“請假條”。
(4)能夠使用逗號、句號、問號和感嘆號,并初步學習冒號和引號的用法。
本期習作內容規劃。
5、綜合性學習活動。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及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漢語拼音的學習:掌握普通話發音。
2、識字與寫字:準確書寫及默寫230個生字,確保字跡端正。
3、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書寫習慣和閱讀習慣。
4、口語交際:能夠認真傾聽他人表述,并轉述內容,講述課文故事。
5、閱讀:結合語言環境理解常用詞義,明白課文大意,通過語言文字理解課文內容。
6、習作:在觀察或閱讀后,用普通話表達完整、連貫的觀點。
四、教學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確保不隨意提升或降低標準。
2、扎實進行語言訓練,重點加強段落理解與表達—閱讀與寫作并重,持續關注學生的識字與寫字能力,幫助他們積累詞匯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達方式,課堂教學中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默讀及練習的時間。鼓勵學生留意周邊事物,積極學習習作,樂于進行書面表達。
3、關注聽說讀寫的有機結合,通過新聞報道和書面表達相互促進。借助優秀范文,幫助學生學習寫作技巧,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事情,從而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4、重視學習方法指導,根據課文特點合理選擇學法指導的時機,適時進行幫助學生掌握重點詞匯與句子理解的方法,鼓勵學生在實踐中練習,以達到熟練掌握的效果。
5、實施因材施教,提升中等生和后進生的學習效果,同時穩步推進優生的培養。建立學習小組,鼓勵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合理安排早讀及中午時間,針對不同層次學生進行訓練與輔導,全面記錄每位學生的學習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