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學期教學安排2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主要包括班級情況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進度安排等內容。本班共有72名學生,整體成績需要提升。本冊教材涵蓋萬以內的加減法、帶余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簡單分數的認識等,重點在加減法和四邊形知識。教學目標強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理解時間、長度和質量的概念,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教學重點包括加減法筆算、多位數乘法,以及時間的理解;教學難點則為時、分、秒的理解等。教學進度安排詳細列舉了各單元的重點內容及課時分配,旨在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促進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1篇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負責小學三年級的數學教學,本班共有學生10人,男子生3人,女生7人。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在數學學習方面積累了兩年的基礎知識,對基本的數學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們逐漸適應了新教材的學習方式,并能夠認識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些都為他們在本冊教材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并為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涵蓋以下幾個主要內容:萬以內的加法與減法計算、帶余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簡單分數的認識、四邊形、千米與噸的概念、時、分、秒,以及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萬以內的加法與減法計算、多位數乘法及四邊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
本冊教材在內容編排和處理上,遵循整體教材的編寫思想和原則,旨在使教材結構符合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原理,契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延續前幾冊的風格與特點。本冊教材依舊具備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展現知識形成過程、鼓勵多樣化的算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開放性教學方法等特點。因教學內容的不同,本教材還顯現出以下幾個顯著特點: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字感。
(1)精心設計教學順序,適當加大教學步伐。計算的教學順序需符合兒童認知規律,也要契合計算知識自身發展的規律。
(2)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筆算過程與算理,而不是依賴文字概括的計算法則。過去筆算教學常常將總結和理解視為重要環節,但當前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則,避免機械記憶。
(3)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培養他們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字感。計算工具的作用在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才能得到充分體現。
(4)結合筆算與估算的教學,加大估算教學力度。估算對培養學生的數字感起著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只需估算結果。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與體驗。
量與計量的相關概念如千米、噸、秒等,都源于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求。這些概念雖然抽象,但與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息息相關。在教授這些知識時,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感受和理解這些概念,以初步建立長度、質量和時間的觀念,認識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材在量與計量內容的編排上,設計了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背景下感受和體驗相關知識,經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增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在本冊教材中,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四邊形及測量等方面,對學生理解、把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取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有重要作用。教材在這些內容的編排上,既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也鼓勵學生自主探索以理解知識。幾何形狀的直觀探索活動不僅為學生發展創新意識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他們建立良好的空間觀念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1、能夠進行三位數的加減法筆算,并進行相應的估算與驗算。
2、能口算一位數乘以整十或整百數;了解一位數與二、三位數的乘法筆算,并進行估算;熟練計算余數為一位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分數(分母小于10),能夠讀寫分數并理解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比較分數的大小,能夠計算簡單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紙上繪制相關圖形;理解周長的概念,能夠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能夠估算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5、了解長度單位千米,并初步建立1千米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理解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了解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能夠進行簡單的時間計算。
6、初步體驗一些事件發生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能夠列出一些簡單實驗可能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之分,能夠描述簡單事件的發生概率。
7、能夠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和組合方式,培養生活中發現數學的意識,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8、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和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萬以內的加法與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以一位數以及四邊形知識。
教學難點:時、分、秒的理解、四邊形以及帶余數的除法。
五、教學進度
第一周:時、分、秒
第二周:萬以內數的加法與減法
第三周:測量
第四周:萬以內數的減法、加減法的驗算
第五周:加減法的驗算
第六周:國慶假期
第七周:整理與復習、四邊形
第八周:四邊形、平行四邊形
第九周:周長、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第十周:估算與帶余數的除法
第十一周:帶余數的除法
第十二周:時、分、秒:秒的理解和時間計算
第十三周:多位數乘以一位數:口算部分
第十四周:多位數乘以一位數:筆算部分(涉及一位數乘二、三位數)
第十五周:多位數乘以一位數:末尾和中間包含0的乘法、整理與復習
第十六周:初步認識分數
第十七周:分數的進一步認識與可能性
第十八周:數學廣角
第十九周:全面復習
第二十周:期末復習
第二十一周:期末復習測驗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2篇
一、學生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72人,男生38人,女生34人。上學期的平均分為63.12,及格人數為41人,不及格人數31人。得分在90分以上的僅有1人,整體成績亟待提升。本學期學生人數略有增加,但大家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希望在本學期能夠有顯著進步。
二、教學內容:
分數與分數的運算,數的認識,千克與克的應用,基本的加減法,時間的表示法,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性,乘法的學習,物體的觀察,數據統計與概率,整理與復習。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數與代數:
(1)認識“萬”的概念,理解10個一千構成一萬,掌握萬以內數位的排列,能夠理解10000以內數的含義,并能準確讀寫這些數字。
(2)掌握兩位數與兩位數之間的口算,加減整百數及整千數的加減法,能進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和整百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
(3)能夠估算兩位數加減的結果,理解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商與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積的預期范圍。
(4)能夠正確列出豎式進行兩位數與一位數的除法和三位數與一位數的乘法,并理解零與任何數相乘的結果是零,掌握除法的驗算。
(5)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分數的概念,能夠讀寫不超過分母10的分數,并比較同分母的分數大小及進行基本的分數加減法。
(6)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千克與克,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的關系。
(7)了解24小時制,能夠進行普通時間與24小時制之間的轉換。
2、空間與圖形:
(1)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及相同之處,掌握其長度、寬度及邊長的概念。
(2)理解平面圖形周長的概念,能夠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及其他簡單圖形的周長。
(3)了解物體的正面、側面與頂部,可以通過觀察長方體從不同角度看到的面數,以及根據視圖重構圖形。
3、統計與概率:
(1)能夠有效地收集和整理數據,使用表格或簡單的條形圖展示統計結果。
(2)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并使用相關詞匯描述概率的大小。
(二)數學思維:
1、經歷數的計數、分析、讀寫與比較的學習過程,培養數感與符號感。
2、在探索口算及筆算中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發展抽象思維。
3、通過觀察物體與其對應視圖進行轉換,培養空間觀念,提升推理能力。
4、通過活動收集信息、整理數據與判斷概率等過程,建立統計意識。
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并與同伴進行交流,闡述觀點。
(三)解決問題:
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計算問題,并在過程中:
1、意識到生活中蘊含豐富的數學信息,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及理解問題。
2、積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與策略,感受多樣化的解題思路。
3、與同學共同學習,交流思考過程,體會合作的價值。
4、在教師指導下簡單反思與評價自己的學習活動。
(四)情感與態度:
1、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逐步培養對數學的興趣,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2、通過獨立思考與實踐,克服學習困難,體驗成功,增強學習信心。
3、通過多種資源了解數學知識,認識到數學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
4、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客觀評價自己與他人。
三、教研活動安排:
1、研究課題:如何構建包容性的數學課堂。
2、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深入研究教材,認真備課,改革教學方法,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
(2)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3)鼓勵學生參與實踐、獨立探索與合作學習。
(4)加強學生的數感,提倡多種計算方法。
(5)創造豐富的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數學知識。
(6)關注每位學生的學習,做好差異化教學。
(7)加強與家長的聯系,獲得其支持與關注。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分數與分數運算,十課時
第二單元:數的認識,十二課時
第三單元:千克與克,八課時
第四單元:加減法,九課時
第五單元:時間表示法,十課時
第六單元:長方形與正方形,十課時
第七單元:乘法,十二課時
第八單元:物體觀察,五課時
第九單元:數據統計與概率,七課時
第十單元:整理與復習,六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