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安排
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課程,旨在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與道德教育。教材強調道德教育應融入日常生活,通過關注學生實際生活,促進其成長;精選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教材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與知識技能的有機統一,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與社會性。教材分為三個單元:生活中的規則、健康生活和交通與我們,分別涉及規則遵守、健康習慣及交通發展等內容。教學目標包括情感、能力和知識三方面,旨在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文明品質及法律觀念,提升觀察與分析社會現象的能力,促進健康成長。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與措施,課程力求全面發展學生的價值觀,并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
《品德與社會》是四年級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習的一門重要課程。四年級的《品德與社會》下冊應當加強學生社會認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訓練,呈現出鮮活、生動的知識,給學生留出空間去發現和解決問題,并且在編寫教材時要考慮到兒童的特點。
本冊教材編寫所追求的基本原則包括:
1、道德教育應融入兒童的日常生活,讓道德培養真正回歸生活。
2、關注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其在發展中的成長。
3、精選具有教育價值的內容,引導學生認識生活。
4、追求情感、態度、行為習慣與知識技能的有機統一。
5、體現課程標準的綜合性、社會性和生活性,倡導學生自主體驗、探究與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
本冊教材設有三個單元:第一單元為“生活中的規則”,內容涵蓋了我們共同的約定;成為遵守規則的小學生;我作為小小普法員。第二單元為“健康生活”,包括走進健康;遠離誘惑;每天健康生活。第三單元為“交通與我們”,探討從馬車到飛機的發展;四面八方的旅行;我作為交通設計師。
二、教學目標和任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自覺遵守規則與公共秩序的態度。
(2)培養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團結合作和負責任的品質。
(3)初步建立民主與法治觀念,做到守法自律。
(4)熱愛生活,感受生活的快樂。
(5)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保護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
(6)培養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7)健康成長,遠離誘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
(8)了解水陸交通和航空的發展歷程及其帶來的便利。
2、能力目標:
(1)能夠與他人平等交流和合作,參與民主探究活動。
(2)從不同視角觀察、理解和分析社會現象,嘗試合作和富有創意地探究生活中的問題,做出道德判斷與選擇。
(3)培養收集、整理和運用社會信息的能力,使用簡單的學習工具進行探究。
(4)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保護自己并約束自己的行為。
(5)樹立法治觀念,培養法律學習和應用意識。
3、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個人與群體之間的互動關系。
(2)了解到法律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
(3)明白科技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4)學習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了解法庭審判的基本流程。
(5)識別生活中一些對健康有害的事物,以積極心態促進健康成長。
(6)了解到生活中的規則如何維護社會的秩序與公平、安全與信任。
(7)明白誠信是為人之本,從小做到誠實守信。
(8)初步了解生產與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
(9)認識到文明和守法對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性。
三、方法與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培養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4、充實教學內容,并聯系學生的豐富生活經驗。
5、拓展教學空間,開發和利用地方及校本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