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階段英語教學安排方案(通用2篇)
本教學計劃針對初中八年級英語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班級共有70名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但學習熱情高漲。計劃中強調需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特別是后進生,采用任務型教學和豐富的課外活動,以激發學生興趣和創造性思維。將語音教學作為基礎,注重發音和語境的結合,并通過過程性評價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教師間將加強集體備課與教研,以確保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計劃還強調形成性評價,期末考核將全面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整體目標為縮小學習差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并為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而努力。
初中英語課程教學計劃 1篇
一、學生情況
本班共有學生70人,其中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基礎較為薄弱,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進取心十分明顯。在過去一年中,盡管整體學習氛圍良好,但由于不同學生的基礎差異,部分男生在自我管理和學習投入上相對較低,相比之下,女生的學習態度更為認真。兩極分化的趨勢日益明顯。為了更有效地開展八年級英語教學,提高全體學生的英語水平,在制定本計劃和課件時,必須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融合娛樂與學習,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他們主動吸收并靈活應用所學語言知識,展現個人風采,確保“腰桿子”工程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夠扎實推進。
二、教學內容
完成新目標英語的教學任務。
三、教學目標
1、穩固基礎教學,重視語言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過程性評價,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2、縮小兩極分化,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輔導,特別關注后進生和困難學生,積極參與到關愛幫扶活動中。強調興趣和方法的重要性,以求穩定和實際效果,避免大規模的學習滯后和過早的能力分化。
3、堅持“腰桿子”,認真遵循《英語新課程標準》,從學生的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提倡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培養積極情感態度、主動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促進跨文化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確保“腰桿子”挺直。
四、教學要求及措施
1、深入學習《英語課程標準》,樹立新的課程意識,并逐步將新課程理念內化為日常教學行為。
2、將語音教學作為初期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主要通過模仿進行。教師需提供豐富的聽覺、模仿和實踐機會,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在關注單音準確性的兼顧語義、語境、語調和語流的結合,為今后的口語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
3、依據《英語課程標準》中對語言技能三、四級的要求,對學生進行適度的聽、說、讀、寫專項訓練,并開展綜合性語言實踐活動,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4、在強調交際能力培養的不能忽視語言知識的系統學習。確保學生在達到《英語課程標準》中語言知識三級目標的基礎上,學習、掌握新的詞匯和語法點,擴展和補充相關的話題和功能。
5、教學過程中要避免盲目加快教學進度,要緊貼實際,注重興趣和方法,確保穩定與有效,避免學生大規模掉隊和過早分層。針對不同水平的英語學習者,做好“提優補差”。
6、積極參與集體備課,確保備課質量。集體備課的核心不僅是統一教學進度和教案格式,更應關注教學內容和方法,通過集體備課研究每個單元的教學策略,特別是在不同課型的教學研究上。
7、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三級、四級),體現“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調查、討論和合作來學習和使用英語。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并根據需求調整學習目標和策略。
8、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開發英語教學資源,以此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果。盡可能地利用音像資料、英語報刊、圖書館及網絡等多元資源,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環境。
9、積極組織多樣化的英語課外活動,如朗誦、唱歌、講故事、演講、表演、英語角及英語墻報等,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升視野,發展個性,展現才能。
10、課后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輔導,確保“培優補差”的有效落實。
11、重視形成性評價,關注評價的正面激勵作用。學期末和學年末的終結性評價要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測試形式應包括口試、聽力和筆試,其中口語占比不少于10%,聽力占比不少于20%。筆試要側重于具有場景背景的應用型試題,減少單純考查語言知識和語法知識的題目。
初中英語課程教學計劃 2篇
一、工作思路
本學期的初中英語課程教學計劃旨在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學習需求,緊扣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充分運用新課程理念來引導教學和研究工作。我們將著重關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基本問題,認真總結在教學實踐中獲得的經驗,并針對新問題展開深入討論,借助教師的共同智慧尋找解決方案,以提升教師的研究能力和教學水平,為學生的成長創造更有利的環境。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促進學校的教學常規建設,致力于資源的開發與共享,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從而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我縣的英語教學質量。
二、主要工作
(一) 加強理論學習,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1、深度學習《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基礎教育階段英語學科課程標準》;
2、研究學習策略與教學評價(本學期重點關注課堂教學評價)的相關理論和成功經驗;
3、探討研究性學習、校本課程開發及促進校本教研的理論與實踐;
4、組織七年級英語教師深入學習《英語課程標準》,熟悉新教材的結構、編寫理念及教輔材料的使用方法。
(二) 改進教研方式,提高教研質量
1、關注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新課程的要求為指導,結合學科特性,推動教學方法與學習方式的革新。大力推廣“情境化”的語言教學,倡導任務型與活動型的教學模式,形成師生互動、共同創造的教學過程。
2、收集并分享優秀的教學設計案例,總結和推廣一線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成功經驗;
3、加強對校本教研和培訓的指導,確保其針對性和實效性。運用多樣的專業引領方式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促進區域間校本教研活動的交流和學習。
4、創新集體備課的內容與形式,提倡同伴互助,通過案例分析和研究課的方式提高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培養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能力;
5、加強英語學科的網絡建設,創建教師交流平臺,方便共享教學資源,增強對課程改革的適應性。鼓勵教師向學科教研員提交論文、試題等材料。
(三) 深入開展課題研究,深化教學改革
1、緊密結合學科課程改革專家組,發揮其引領作用,以課題研究為入口,加大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2、支持青年教師的課題研究,協助其開展具體研究工作;
3、加強對《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的課題研究;
4、組織區域性的新課程標準研討活動,鼓勵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成效;
5、積極參與學校課題組活動,做好協調與管理工作。
(四) 重點關注畢業班工作,確保英語教學質量
召開初三年級的教學研討會,對20xx年中考試題進行系統的分析與反思;
三、教學進度
七年級:期中考試前完成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冊的1~6單元;期中考試后,繼續完成7~12單元內容。
八年級:期中考試前完成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的1~6單元,期中考試后,完成7~12單元內容。
九年級:期中考試前完成湘教版九年級上冊的Units 1-2,期中考試后,完成Units 3-4。
四、教研專題
1、研究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
2、轉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3、開展教學案例研究;
4、探索英語情境式課堂教學模式;
5、構建“任務型”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6、有效防止學生學業分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