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信息技術上冊課程教學安排2篇
六年級信息技術上冊教學計劃旨在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信息素養。學生對信息技術課表現出高度興趣,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在實際應用和Windows系統操作上仍顯薄弱。本學期將繼續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熱情,重點教授計算機工作原理、LOGO語言繪圖及初步算法思想。教材分為三個單元,涵蓋計算機組成、網絡應用及簡單研究方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實踐操作。教學目標包括掌握基本知識、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并培養良好的用機習慣。教學措施強調實踐與探索,通過多元化輔導和反饋,幫助學生克服學習難點,促進團隊合作與創新能力發展。
六年級信息技術上冊教學計劃 第1篇
一、學情分析
學生們對信息技術課的興趣頗高,學習熱情十分旺盛。尤其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學習計算機四年,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整體掌握情況相對理想。然而,多數學生在計算機應用方面的能力仍顯得較為有限,對于Windows系統的基礎操作也尚需加強,部分同學的正確使用習慣尚未養成。鑒于六年級學生本學期的課堂特點,計劃在本學期繼續激發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的興趣,同時重點引導他們學習計算機理論和LOGO語言繪圖,力求讓學生熟悉并運用LOGO,從而提升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將使用青島出版社出版的新版六年級上冊教材,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教材共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主要講述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共2課,學生通過網絡搜索了解計算機系統,并完成與生活相關的任務,從而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第二單元為LOGO語言樂園,共10課,通過學習LOGO的操作,學生將掌握LOGO語言基本命令的使用,能夠繪制簡單圖形,并學習使用重復命令和嵌套命令繪制復雜圖形,了解過程的定義與調用等知識;第三單元介紹初步的算法思想,涵蓋生活中常見算法現象、優化思路及描述方法,共3課時。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力目標與情感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計算機的發展歷程與工作流程,掌握計算機系統的組成與工作原理,認識LOGO語言及其各種命令,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計算機解決問題的步驟,熟悉常用算法,能夠識別計算機各部分的功能與工作原理,并熟練使用LOGO語言基本命令進行繪圖,掌握四則運算與表達式的輸入技巧,了解打印相關知識,提升描述算法的能力,并能選擇合適的算法來解決問題。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與意識,使他們了解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以及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中的深遠影響。通過本課程,學生將具備獲取、傳輸、處理及應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教育他們正確看待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良好的信息素養,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與生活奠定基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計算機操作的演示,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培養科學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鼓勵學生熱愛科學,關注社會,從而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責任,增強學習動力,為國家的繁榮發展努力學習。
2、質量目標:
在本學期的教學實施中,通過認真學習其他學科及本學科優秀教師的經驗,進一步落實具體措施,面向全體學生,確保課堂教學的主陣地穩固,關注中上生的進步,幫助學困生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
四、教學重點
第一單元 計算機是怎樣工作的
1、揭示計算機工作的奧秘
2、與計算機建立良好關系
第二單元 LOGO語言樂園
1、初步認識LOGO
2、LOGO基本命令(一)
3、LOGO基本命令(二)
4、顏色設置與填充命令
5、重復命令
6、嵌套重復命令
7、過程使用(一)
8、過程使用(二)
9、帶參數的過程
10、簡單的計算
第三單元 算法思想初探
1、生活中的算法
2、算法優化
3、算法的描述
五、教學措施
1. 落實教學“五認真”的具體方案。
教學過程中應以教學大綱為指導,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開學初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切實做好“五認真”措施:
(1) 認真備課:
力求集體備課,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研究疑難問題及相關實踐。分析學生情況,統一教學標準,盡量提前1—2周備課,確保每節課都有詳細教案。深入理解大綱精神,把握教材內容,結合學生實際,做到十備:一備德育滲透;二備重點突出、突破難點的方法得當;三備基本概念;四備基本操作用語與術語;五備薄弱環節;六備疑難問題解決思路;七備實驗操作的補充與成敗關鍵;八備自學提綱;九備作業精選;十備課堂教學的總體設計。
(2) 認真上課:
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通過操作訓練強化概念、形成技能,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注重講解與練習的結合,板書規范清晰,教態自然親切,采用多種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重能力培養,及時進行總結并做好教學反思。
(3) 認真布置作業:
要求學生在每節新課前做好預習與復習,以鞏固教學重點和彌補薄弱環節,強化信息技術術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
(4) 認真組織信息技術操作考核:
針對每一單元適時進行雙基考核,并及時分析與糾正,查漏補缺。
(5) 認真組織輔導:
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實施多元化輔導,幫助分析原因,啟發思維,尋求合適的操作習慣與方法,多關心、多提問以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對于特別有興趣的學生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以培養他們的特長。
2. 提升與補救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針對優秀學生可以適當學習課本以外的知識以充實自我,并在學習中逐漸形成自己的技能與技巧;對于學困生在課堂和課后給予更多的關心、幫助與指導。對于特別對信息技術感興趣的學生可以組織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以培養他們的特長。
3. 教研工作目標與計劃。
積極開展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通過學習與探討,總結經驗教訓,并將實踐活動轉化為理論,學期結束時至少撰寫一篇經驗總結或論文。
認真學習小學信息技術“五不節”課堂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以確保上好信息技術課。
5. 加強遠程教育學習,不斷提升個人能力,以應對日益變化的信息技術教學需求。
六年級信息技術上冊教學計劃 第2篇
六年級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與技能,整體掌握情況還算良好,但大部分學生在計算機應用實踐上仍顯不足,對windows系統的基本操作也不夠熟練,個別學生尚未養成正確使用計算機的習慣??紤]到六年級學生本學期的學習特點,我們將繼續激發學生對計算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努力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取知識,為下一階段的計算機學習奠定穩固的基礎。對于重要的信息技術概念及操作要點的掌握也將進一步加強。
教材分析:
《小學信息技術》是由浙江攝影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具有鮮明的特色與明確的主題,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地聯想到自身的經驗。六年級上冊分為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包含了本冊的主要內容!
第一單元 走進計算機的世界
本單元主要以計算機理論知識為重點,通過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的組成、使用和防護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一課《走近計算機》,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計算機硬件,并認識到計算機的工作流程。第二課《計算機的未來》,讓學生了解到計算機發展的歷程,感受科技的迅猛進步,并激發他們對未來計算機的想象。第三課《小小工程師》,通過討論環境對計算機的影響及數據備份的重要性,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第四課《安全小博士》,讓學生認識計算機病毒的危害與防治方法,并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
第二單元 探索網絡的秘密
此單元的教學內容集中在網絡的實際應用上,強調網絡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生對網絡的認識往往停留在查找資料、瀏覽圖片、玩游戲和聊天層面,這很容易使他們低估網絡的多樣性。實際上,網絡還有許多其他功能,如查詢天氣、交通信息、網上購物等,學生只需用心,就能發現更多的應用場景。
第三單元 研究生活的點滴
本單元以簡單的研究性學習為主,通過“早餐與茶”的主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讓他們體會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早餐的研究實際上是對生活中小事的觀察與探討,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引導他們發現身邊的研究課題。
從內容來看,該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 知識點的介紹重點突出,內容適度分散,易于學生入門。
2. 學習方式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性,鼓勵他們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注重引導他們進行觀察與思考(如:電子小助手),促進知識點間的聯系與歸納(如:旅游計劃書)。
3. 學科之間的結合更加緊密(如:早餐的研究)。
4. 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鼓勵他們主動學習(如:茶的真諦)。
5. 強調習慣的培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素質。
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熟悉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能。
2. 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樹立科學學習的意識,培養用科學的方法處理信息的能力。
3. 從小養成良好的用機習慣,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4. 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進行實踐性創新。
5. 學生能夠通過相關練習進行實際操作,將所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做到學以致用。
6. 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學生將從網絡獲取大量信息,這些信息需要教師進行篩選和過濾,教師需認真備課,準備健康積極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升心靈素養。
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
1. 理解計算機的構成及其歷史發展。
2. 掌握網絡的用途,正確使用網絡。
3. 使用電腦查詢生活常識,讓學生感受到電腦和網絡的強大功能。
難點:
1. 理解計算機的結構以及簡單的工作原理。
2. 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合理利用各類資源。
3. 教導學生如何快速篩選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與整理。
本冊的教學目標:
1. 以計算機理論知識為主,通過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的組成、應用和防護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
2. 突出網絡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展現網絡對生活的影響及其實際應用價值。
3. 能夠應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資料。
教學措施:
采用任務驅動等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動手實踐。
1. 注重實踐,通過動手操作掌握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使信息技術成為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支持工具,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2. 將知識應用于實際,通過上機實踐與課后作業,減少被動學習,注重能力的培養。
3. 強調學生上機操作,教師進行必要的講解,增加學生上機實踐的機會,確保他們能夠熟練掌握所學知識。認真組織信息技術操作考核,及時分析與反饋,補齊短板。
4. 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進行分析與輔導,采用多元化的輔導策略,激勵學生思考,尋找正確的操作習慣和方法。對學習困難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指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對有興趣的學生可組織課外活動小組,培養其特長。
5. 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自學能力與創新能力。
6. 結合組織相關競賽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7. 有意識地推動學生之間的互助合作,培養他們的團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