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第一學期數學教學安排
第一學期的課程設置不僅注重基礎知識的穩固與提升,更強調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與實踐操作,我們力求讓每位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信地迎接數學的挑戰,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認真落實《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依據新課程的理念,圍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切實落實新課程的相關要求;重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二、教學工作任務:
1、本學期負責三年級一班數學的教學工作。
2、每周6課時,學期總課時為120節。
三、教學工作目標: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容涵蓋:除法、數的認識、千克與克、加減法、24時記時法、長方形與正方形、乘法、物體觀察、統計與可能性以及分數的認識。
1.基礎知識目標:
學生能夠認識“萬”,熟練進行兩位數加減法運算,以及整百數加減法的運算;
能夠正確列豎式進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三位數乘以一位數的筆算,并理解0與任何數相乘為0,能夠進行除法的驗算;
了解24時記時法,并能進行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的轉換;
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能準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簡單圖形的周長;
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明白從一個角度觀察長方體的物體最多只能看到三個面;
能用合理的方法進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初步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時是相等的,有時是不等的。
2.能力培養目標: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進行簡單而有條理的思考能力,并在與同學的交流中逐步學會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能夠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初步感受到現實生活中蘊含的豐富數學信息。
3.情感與態度目標:
進一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理解數與形可以用來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逐步培養對數學的興趣,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學習客觀地評估自己和他人。
四、具體措施:
1、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共有25名學生,經過兩年的低年級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字的概念,理解加、減、乘、除的意義,掌握一些基本的運算方法。能夠對數據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一定的體驗,并掌握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技能;初步感受到不確定現象。學生理解同一問題有多種解決方案,并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機會。部分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停留在淺層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特別是在計算和估算方面。本學期將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輔導,力爭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2、落實常規教學各環節的措施:
作業批改要求:
(一)作業批改要做到三個“一”:有批改符號(逐題批改)、有評估成績、有評估日期。
(二)數學作業包括口算、作業本和練習冊,發現錯誤后及時找出并要求學生訂正。
(三)批改作業要及時認真,盡量當天批改完,批改時應有針對性的評語,鼓勵面批面改。
(四)采用等級評價法對作業成績進行評估,使用“優”、“良”、“合格”、“待提高”等方式,或其他激勵措施。
(五)關注所有學生的作業情況,嚴格要求,特別注意困難生的作業,盡量做到面批面改。
(六)批改符號要清晰,批改文字應規范。
(七)每次批改時,批注和日期應書寫規范。作業批改是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展示和教師授課效果的反饋,也是教師發現問題、改進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師在批改作業時應認真、細致,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針對性指導,特別是對后進生的輔導,使他們的學習成績逐步提升。
3、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選擇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選取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素材,鼓勵學生將現實問題數學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入生活中的題材自然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應致力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塑造良好的自我觀念,培養記憶、觀察、思維及想象能力。應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思維和個性的自由發揮。同時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靈活調整,同時積極創新。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識點,設計有效的教學環節,采用適當的訓練方法。
(1).重視基礎口算和筆算的訓練,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a)明確計算原理,揭示運算規律;
(b)加強基本訓練,打牢計算基礎;
(c)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2).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增強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a)重視基礎訓練;
(b)教導學生解題思路;
(c)設計多樣化的練習。
(3).結合教學內容,重視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4).關注教學的開放性,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5).將思想品德教育與教學內容有效結合。
5、樹立整體素質教育觀念,注重學生全面發展,面向每一個學生,探索每個學生的潛力。采用素質教育的方法:
A、從教學方法上強調自主學習、探究和發現,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育;
B、從教學形式上重視因材施教,依據學生能力進行分層次教學;
C、從教學媒介上使用現代教學設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課堂效果;
D、從師生關系上建立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強調互動與信息反饋的通道;
E、從評價方式上重視學生的過程性發展,通過比較個體過去與現在的表現,激勵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真實體驗自身的進步;
F、切實關注后進生的轉化工作,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設立后進生進步獎,積極投入感情,從而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六、學習理論,轉變觀念。
1、深入學習新課程理論,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關注課程改革,主動學習,提高對課程改革的認識,探索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并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中。確立“以人為本”的新評價觀念,通過參與培訓、聽課、閱讀專業書籍和查閱資料,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與專業能力。
2、本學期的科研小課題為:數學源于生活,倡導探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