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第一學期美術課程教學安排(精選5篇)
本學期三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旨在通過多樣化的課程內容和創新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實踐技能。教材包括20個課題,涵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析等領域,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動手能力。教學目標包括掌握基本的美術語言、設計方法和欣賞能力,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學生在美術學習中表現出較強的創造欲和良好的繪畫習慣,因此教學將通過小組合作、動手實踐和多媒體教學等方式,增強課堂互動,提升學習興趣。重點在于加強對生活美的感知和表達,而難點則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整體計劃力求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獲得愉悅與成長。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 1
本學期我負責三年級上冊的美術課程教學,充滿期待的我也立下了目標,要讓美術教育取得豐碩的成果。為了有效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旨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視覺體驗,強調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共同提升,以“貼近現實,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為原則,精心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內容。全書包含20課,分為6個隱性單元,涵蓋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析和綜合探索等主要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所占比例較大,而欣賞評析則多數隨堂教學,分布在各個課程之中。本教材力求改革教學方法,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形式,激發他們的主動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具體方法如下:
1. 明確學習目標。
2. 以問題引導學習。
3. 以提示協助理解。
4. 強調感受與實踐。
5. 進行自評與互評。
6. 提供分層次的學習建議。
二、教學目標:
1. 初步理解形狀、色彩與質感等美術語言,學習使用多種工具,體驗不同材料的效果,通過觀察、繪畫和動手創作等方式,激發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欲望。
2.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平衡等創作原理,掌握一些簡單的創意與手工制作技巧,開展基礎設計與裝飾,感受設計與其他美術活動的不同。
3. 欣賞自然與各種藝術作品的形狀、顏色與質感,能夠用口頭或書面形式描述欣賞對象的特點,表達個人感受。
4. 通過造型游戲結合語文、音樂等課程,進行美術創作與展示,并表達創作意圖。
5. 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周圍環境和自然的美,激發他們的美術表達和創作欲望。
6. 學習簡單的圖案設計方法與步驟,提升自己的動手設計能力。
7. 學習生動表現個人生活場景的方法,認識生活美化與居室整理的基本技巧。
8. 理解場景設計的基本知識。
9. 進一步提高造型表現、動手設計和空間想象能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 三年級學生在經過兩年的學習后,行為習慣逐漸穩定,形成了良好的繪畫習慣,課堂表現也較為出色。
2.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富有想象力,敢于創新,對想象畫和記憶畫表現出強烈的創作欲望,色彩表現力較強,并對手工制作充滿熱情,普遍繪畫水平較高。
3. 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美術知識,并在課外積極接觸與美術相關的內容,自覺欣賞生活中的美。
4. 大部分學生在美術知識的掌握上差距不大,接受能力強,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氛圍活躍。
四、教材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生活及自然之美,激發他們在美術方面的表現與創作欲望。
教學難點:通過啟發聯想來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并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與能力。
五、教學措施:
1. 加強習慣養成教育,美術課堂活潑多樣,接觸材料豐富,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便在未來的學習中持續保持。
2. 重視想象畫與主題畫的訓練,以開發學生的想象力,并鼓勵他們將想象轉化為美術作品。
3. 在課堂作業中,及時發現有創意的作品和新穎的思路,給予表揚和引導,鼓勵學生表達自己所見所想,激發創作熱情。
4. 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增強同學之間的交流,讓他們在智力上啟發、情感上感染、操作上合作,互相評價,確保每個學生都有表現機會,提升語言表達與創意思維能力。
5. 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將生活中的多樣材料融入美術課堂,讓學生能運用各種材料表現美。
6. 多給學生欣賞優秀美術作品,開闊視野,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多樣的想象畫訓練,提高作品表現力。
7. 實行開放式教學,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表達。
8. 本學期要求學生盡量直接作畫,以提高繪畫進度和用線造型能力,培養他們大膽創作的信心和勇氣。
9. 結合多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音、錄像、電視、多媒體及各類藝術范例、故事、游戲、音樂等,增強學生對形象的感知能力,激發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 2
本學期我負責三年級的美術教學工作,感到既激動又任重道遠。我希望能將美術課程教授得更加精彩,讓學生們在美育中受益。為了順利推進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特制定如下教學計劃: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強調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關注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視覺體驗的培養,同時推動創新意識和實踐技能的協調發展。教材遵循“接近生活、貼近學生、讓知識應用于實踐”的原則,設計了符合三年級學生身心特點的13個教學內容。
二、教學目標:
1、掌握簡單圖案的設計方法,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學習卡通形象的創作技巧,能夠繪制簡單的卡通角色。
3、進行泥塑學習,提升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形象思維,激發創新意識。
4、欣賞自然美與藝術美,提升學生的欣賞及應用能力。
5、學習生動表達個人生活情景的方法,認識生活美化與空間整理的基本方式。
6、了解和掌握環境及場景設計的基本知識。
7、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動手設計能力與空間想象力。
三、學生情況分析:
1、經過兩年的學習,三年級學生在學習行為上已逐漸穩定,形成了良好的繪畫習慣,課堂常規表現較佳。
2、此年齡段的孩子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創造欲望,對想象畫和記憶畫的表現欲望明顯,且對工藝制作非常感興趣,繪畫水平普遍較高。
3、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美術知識,并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接觸美術相關內容,能夠自覺感受生活中的美。
4、學生之間在美術知識的掌握上差異不大,接受能力較強,渴望表達個人想法,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氛圍活躍。
四、教學措施:
1、注重習慣養成教育,美術課堂雖然活躍,但涉及的材料較多,因此需要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利于今后的課堂學習。
2、重視想象畫和主題畫的訓練,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并將他們的創意通過美術作品表現出來。
3、在課堂作業中,及時表揚發現的有創意作品和新穎思路,鼓勵學生將所見所想融入作品,激發創作熱情。
4、采用小組學習的形式,促進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多向交流,讓學生在智力上互相啟發,情感上相互感染,操作中協同合作,提升表達能力和創作思維。
5、加強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將多樣的生活材料融入美術課堂,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材料表現美好事物。
6、提供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機會,拓寬視野,并進行想象畫訓練,提升學生作品的表現力。
7、采用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展示自我。
8、本學期要求學生在繪畫創作中盡量直接作畫,以提高繪畫速度和線條表現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決心。
9、運用豐富有趣的現代化教學工具如幻燈片、錄音、錄像、電視、多媒體展示,結合故事、游戲和音樂,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事物,增強對形象的感受,提升學習美術的興趣。
五、教學安排表:
周次 教學內容
第一周 準備課 (認識美術課)
第二周 《老師您好》
第三周 《卡通大亮相》
第四周 《鳥之王》
第五周 《會走的小人》
第六周 《旋轉卡》
第七周 《盤泥條》
第八周 《留住秋天》
第九周 《玩偶大本營》
第十周 《花樣》
第十二周 《紙盒“城堡”》
第十四周 《開心臺歷》
第十五周 《我是生活小主人》
第十六周 《幸福樂園》
第十七周 主題創作——《我心中的夢想》
第十八周 主題創作——《我的大房子》
第十九周 想象畫——《天空家園》
第二十周 期末復習與考核(美術)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 3
一、主要內容及教材重點、難點。
主要內容:
本冊美術教材通過豐富多樣的創作活動為主線,輔以逐步深入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主要內容涵蓋了:線條表現、構圖基礎、色彩運用、手工制作、生活中的藝術、設計理念、數字藝術及美術欣賞等方面。
教材重點:
在系統傳授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強調藝術的審美性和情感教育,兼顧學生個體差異和知識技能的雙重需求,力求實現全面發展。
教材難點:
注重趣味性與實踐性,設計的課程內容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激發其學習美術的興趣;同時在傳承傳統藝術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社會進步與美術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二、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談。
知識與能力:
通過觀察和體驗各種美術作品的形狀與色彩,鼓勵學生用簡潔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啟發他們發現和表現生活中的美好瞬間,增強生活的樂趣;使學生能夠識別和運用基本的顏色與圖形元素;了解美術語言的基本表達方式;培養他們的自我表達能力以及空間感知、形象記憶和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各種美術欣賞和創作活動,嘗試使用不同的工具與材料;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視覺、觸覺及審美體驗;在美術實踐中強調趣味性,確保教學活動具有開放性與立體性,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扎實的美術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參與美術實踐,學生將在活動中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持久的興趣;體驗創作的樂趣,增強對美術學習的熱愛;能夠表達自身的情感與思想,改善生活環境。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促進人格的全面發展。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貫徹新課程理念的具體措施
結合班級實際情況與個人目標,從新課程理念出發,闡述本學期的具體措施(如合作學習、學科實踐活動、創新能力培養、電教輔助教學、評價改革、減負策略等)
合作學習方式:
倡導探究性、合作性和自主性學習,提升學生自學能力與小老師的角色意識,促進良好班級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學生繼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共同探討和合作完成項目,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成果評價。欣賞課前,小組收集參考資料,進行項目研究的準備,如網絡調研、采訪相關人士等。橡皮泥制作課也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材料準備和合作練習,而造型表現課和游戲活動則必定以小組為主,進行研究性學習,以便通過集體活動獲取豐富的知識與情感體驗。
學科實踐活動(每學期兩次):
1、在《我的夢想玩具》課結束后,設計并利用廢舊材料制作自己的玩具,并進行展示。
2、在《愛護環境》課中,設計課后拓展任務:收集資料,制作一冊環保知識手冊。
創造性培養:
提升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增強他們用美術表達感受及設計、制作的能力。
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與鼓勵自主學習等多種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創造力,最大限度地開發潛能,并注重實踐能力的提高,例如將《創意變廢為寶》一課中獲得的設計知識應用于家中物品的改造實踐,培養學生將創新思想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 4
教材分析
全冊共包含二十個課題,針對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實際生活經驗,整體結構上延續了教材的知識框架。例如,故事創作類的《趣味故事》,色彩探索的《色彩的奇幻旅程》,《日常生活中的美》,《色彩的搭配技巧》,以及生動有趣的生活課題如《水果的樂趣》和《歌唱的湖泊》;還有動手實踐的《我的創意盒子》,《活動計劃表》,和欣賞系列的《傳統藝術魅力》,《吉祥物的故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
在主題選擇上,強調多樣性與趣味性。在課程設計中深入挖掘人文精神,選擇與小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并注意擴展與延伸。教材內容突出趣味性與互動性,注重學生參與的過程。在循序漸進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之上,始終貫穿審美觀和情感教育要求,同時兼顧學生個性發展與知識技能的學習需求。
教學總目標
通過欣賞和參與各類美術作品的形態與色彩,能夠用簡明的語言自信表達自己的感受;鼓勵學生感受和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尋找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了解常見顏色和點、線、面的使用;認識基本的美術語言表達方式和技巧;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感受和愿望的能力,發展他們的空間感知、形象記憶及創造性思維。引導學生參與到個人或團隊的藝術欣賞、繪畫及創作活動中,嘗試多樣的工具、材料與創作過程;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提升學生的視覺、觸覺與審美體驗。在美術學習中,強調趣味性,教學內容與活動形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與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在美術活動中,促進身心愉悅與持久興趣的形成,體驗美術學習的樂趣,能夠生動表達自身情感與思想,提升生活美感。通過美術學習激發創造力,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一)教材重點:
1、掌握水彩畫的特性及工具使用,并熟練運用水彩畫技法表現日常生活之美與自然之美。
2、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繪畫練習中)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創造力及表現力。
3、進行工藝制作,培養動手能力,立體造型技能以及想象力和概括能力。
4、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培養他們對美術的興趣。
(二)教材難點:
1、在繪畫中鼓勵學生大膽想象、用色靈活且真實,造型生動自然。
2、在紙藝制作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協調性,在泥塑活動中增強空間想象力。
3、在繪畫與工藝課程中,使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和表現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增強他們的動手能力、立體造型能力及空間想象力。
教學措施
1、注重培養學生的造型表現能力。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初步接觸常用顏色和基本圖形,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形式,嘗試多種工具、材料和制作過程,通過觀察、繪畫與實踐表達所見所感,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欲。
2、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其實踐能力。教師需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通過思考、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參與創作活動。鼓勵學生在欣賞中開展探究性學習,表達獨特見解,用簡單的話語自信表達自己的感受。
3、加強師生間的互動,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建立情感溝通和平等的師生關系。
4、關注學生學習方法的研究,鼓勵學生以感受、觀察、體驗、表現及資料收集等方式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5、教師可運用多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例如視頻、范畫、故事和游戲等,激發學生對形象的感知能力與想象能力,提升他們學習美術的熱情。
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 趣味故事
第二周 色彩的奇幻旅程
第三周 日常生活中的美
第四周 色彩的搭配技巧
第五周 水果的樂趣
第六周 黃金周
第七周 歌唱的湖泊
第八周 我的創意盒子
第九周 復習與準備
第十周 期中測試
第十一周 創意項目
第十二周 傳統藝術魅力
第十三周 活動計劃表
第十四周 吉祥物的故事
第十五周 立體造型制作
第十六周 觀察與表現
第十七周 創新藝術展
第十八周 健康生活主題
第十九周 美術期末考試
第二十周 期末總結與回顧
三年級上冊美術教學計劃 5
一、主要內容及教材重點、難點。
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圍繞豐富多樣的美術活動展開,以逐步深入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輔,主副線相互支持、交替進行。主要內容涵蓋:水彩畫、構圖技巧、色彩運用、手工制作、玩具設計、實用造型、數字美術、欣賞藝術等。
教材重點:
在循序漸進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始終融合美感與情感的教學要求,同時兼顧學生個性的成長和知識技能的學習雙重需求。
教材難點:
重視趣味性的美術學習,設計內容要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以激發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在繼承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美術文化傳統的引導學生深刻感受社會的進步與多樣化的美術發展趨勢。
二、教學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討論。
知識與能力:
通過欣賞和分析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色特征,激勵學生用簡單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感受并表現生活中的美好,體驗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掌握常用的色彩知識及點、線、面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以及空間知覺、形象記憶和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采用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繪畫、創作等多樣的美術活動,嘗試多種工具、材料與制作過程;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學生的視覺、觸覺與審美體驗;在美術活動中強調學習的趣味性,教學內容與活動方式需充分考慮開放性與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美術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美術活動中,通過參與實踐獲得身心愉悅與持續興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培養對美術學習的持久熱情;能夠表達自身情感與思想,提升生活環境的美化意識。在美術學習中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個人素養。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落實新課程理念的具體措施
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個人目標,從新課程理念的其中一個方面著手,闡述本學期的具體措施(如合作學習方式、實踐活動、創新能力培養、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評價改革、減負措施等)。
合作學習方式:
倡導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與自主性學習,提升學生做“小老師”的興趣及自學能力,助力良好班風的形成;學生將在上學期分好的小組內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共同探討,合作作業將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在欣賞課前,小組成員將搜集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準備,如:在網上查閱相關資料,或采訪有經驗的家長等。在橡皮泥雕刻課上,小組將共同準備材料,開展合作練習。造型表現課、游戲活動內容也將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性學習,通過集體活動獲得豐富的知識與情感體驗。
學科實踐活動(每學期兩次):
1、在《飛天玩具》課程學習完后,學生將設計并利用廢舊物品制作一個會飛的玩具,并進行展覽。
2、在《保護瀕危動物》課程中,設計課后拓展作業:搜集資料制作一本野生動物圖冊。
創造性培養:
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提升用美術表達個人感受的能力及與生活相關的設計與制作能力。
采用巧妙的設計提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等多種方法,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與發散性,盡可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潛力,并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將通過《變廢為寶》課程學到的設計知識應用于為家庭容器進行“美化”的實踐,幫助學生將創新理念轉化為實際成果的能力。
轉變學習方式,將學習過程變成主體性與創造性的不斷生成、表達、發展、提升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突出發現、探究與討論等認知活動,使每位學生真正成為美術學習的主角,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問、分析與創造解決方案,從而提升綜合實踐能力。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來擴展學生的視覺、觸覺與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中強調學習的趣味性,教學內容與活動方式需充分考慮開放性與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四、全冊教學進度
周次內容
第一周《水彩畫的樂趣》《重復與變化》
第二周《線的藝術》《穩定的形狀》
第三周《感官的聲音》《迷彩世界》
第四周《色彩與窗子》《我的同學們》
第五周《家鄉的橋梁與塔樓》
第六周《我設計的圖書》
第七周《毛線的藝術》
第八周《甜美的夢想》
第九周《金色浮雕探索》
第十周《變化的形象》
第十一周《我們的傳統節日》
第十二周《未來的建筑設計》
第十三周《數字藝術創作》
第十四周《飛天玩具的創意》
第十五周《保護珍稀物種》
第十六周《民間玩具的傳承》
第十七周期末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