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音樂教學工作計劃書(實用2篇)
人音版九年級音樂教學計劃強調學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變化對音樂表達能力的影響,部分學生缺乏自信。學生對音樂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流行音樂,教學目標在于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教育理念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引入音樂教學,強調關注個性發展,促進全面素質教育。教材編寫圍繞審美,注重實踐與創造,選取可唱性強的曲目,力求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教學計劃包括培養唱歌能力、音樂欣賞能力以及基本樂理知識,以啟發式和多媒體教學法激發學習熱情。教學內容將涵蓋多種音樂形式,學生在學習中將通過參與各類活動,增強對民族音樂的自豪感和鑒賞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人音版九年級音樂教學計劃 篇1
一、 學生情況分析;
1. 學生在進入九年級后,正經歷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變化,對音樂的表達和演唱能力面臨挑戰。
2. 部分學生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影響其在音樂課上的表現。
3. 學生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尚不夠全面,需加大引導力度。
4. 九年級學生對音樂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樂于參與音樂活動,尤其對流行音樂有著強烈的偏好,因此需要在教學中加以指導,以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在這個學年,學生整體上課出勤率高,參與度也較強,經過前期的學習,已對音樂知識有了一定積累,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在于深化他們對音樂的理解和欣賞。
二、指導思想:
依據學校的教育方針,結合本學期的教學安排,貫徹實施國家的音樂教育政策,確保完成本學期的各項目標。
三、工作任務:
1. 完成初三(1班、2班)的音樂教材教學,每周上課一次。
2. 參與校內音樂相關的文藝活動。
四、教學目標:
1. 通過教師引導和啟發,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從而增強其分析及理解音樂內容的能力。
3. 幫助學生透過音樂現象認識其本質,正確理解音樂的意義。
4. 在音樂教學中突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培養優良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
5. 啟發學生的思維,陶冶情操,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6. 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使他們掌握基本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具備簡單樂譜的視唱能力。
7. 讓學生了解我國各民族的優秀音樂,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提升音樂鑒賞能力,同時拓展對外國音樂作品的認識。
五、教學措施:
1. 課堂教學以優化“教”與“學”為核心,通過培養興趣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率。
2. 融合教材內容,改進課程設計,避免單一的授課模式,增加趣味性。
3. 注重課堂導入環節,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4. 本學期將開設第二課堂,重點培養學生的歌唱技巧和表演能力。
六、教學重點:
1. 通過欣賞中外經典音樂作品,幫助學生熟悉音樂主題,拓寬他們的音樂視野。
2. 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音樂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及表達的思想情感。
3. 在演唱時,要求學生掌握控制呼吸、發聲圓潤、發音清晰的技巧。
七、教學措施
1. 重點講解課本中的核心知識,通過課堂練習進行鞏固。〈當堂學習與鞏固相結合〉
2. 合理利用每節課的時間,頭五分鐘進行復習,以鞏固先前學習內容。課后拓展相關音樂知識進行深化學習。〈知識拓展與積累〉
3. 通過體驗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愛國主義情感。
4. 做好備課工作,關注新課程標準,充分準備,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 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視聽體驗,拓寬知識面。
6. 每學習一首歌曲,課堂末進行檢查,鼓勵學生上臺演唱,及時糾正錯誤。
7. 開展學習記錄和考核活動,讓學生深刻體會音樂課程的學習意義。
8. 與其他學科協調合作,探索學科間的整合,積極響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人音版九年級音樂教學計劃 篇2
一.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對音樂的熱情較高,尤其喜愛唱歌,但在音樂知識和欣賞課程的學習上表現出一定的冷漠。雖然他們在樂理知識的理解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仍需進一步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二. 教育理念的思考,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在科技發展迅速,人們不斷追求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
顯然,單一的音樂教學內容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學生對多樣音樂的好奇心。九年級的學生具備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他們的心理特征也較為敏感細膩。尤其是女學生們對音樂的感受更趨自然和純粹,她們追求優美的旋律,渴望體驗音樂的美,對音樂的理解更是純真無邪。新的教學大綱也提示我們,要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音樂的魅力,創造屬于自己的音樂空間。過去的教學過于強調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習。
這一理念建立在“教師中心論”的基礎上,強調教師作為教育主體,學生通過教師的傳授來獲取知識,因而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現代教育理念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真正落實“以學生發展為本”這一教育理念。
三. 音樂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并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更是公民素質教育的體現,與專業的音樂教育不同。面向全體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目標。在這一理念下,音樂教學活動必須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包括那些對音樂不敏感或興趣不高的學生。音樂課應讓每位學生都能從中受益,獲得發揮潛能的機會,享受生活的樂趣和美的體驗。
為此,需要轉變以教師、課本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倡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藝術實踐和探索研究為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眾所周知,學生的音樂能力因遺傳和教育條件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因此他們的音樂興趣、潛能和生活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和藝術的自由多樣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演繹空間,任何音樂教學活動不應強求一致,必須允許學生個性自由地發展,允許他們以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擁有個性化的獨立見解。這與面向全體學生的目標相輔相成。
四. 教材分析。
教材編寫的思路是:圍繞審美,以音樂文化為主線,以音樂學科為基礎,強調實踐與創造,強化綜合與滲透,始終貫穿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教材曲目的選擇在考慮作品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民族性的尤其注重歌曲的可唱性與欣賞曲的可聽性,并兼顧各年級歌曲的時代性。所選歌曲朗朗上口,易于記憶,能夠讓學生產生熱愛。樂譜的使用也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兼顧國際主要樂譜的特點。
教材去除了過于復雜的和聲知識,和聲的學習主要通過口風琴的低音伴奏形式進行實踐。還包括自制樂器、編創小品、游戲和舞蹈等多樣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材的最后提供豐富多樣的活動性測試與評估,鼓勵學生進行自測、自評、互評和他評。
本學期將根據音樂學科的特點全面落實教學工作的“十字”方針。即:備課要“深入”,上課要“實在”,作業要“精致”,教學要“靈活”,手段要“新穎”,活動要“勤奮”,考核要“嚴格”,輔導要“細致”,負擔要“輕松”,質量要“高”。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和方面都將予以體現。將與市教研室合作,共同推進“中小學藝術教學最優化研究”的課題研究,力爭早日完成相關研究。
五、教學目的、任務及要求
(1)教學目的、任務
a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自然,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并守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
b 通過學習,提升學生的唱歌能力,增強完美意識,并培養其分析樂曲、視唱及創作的能力。
c 通過學習,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間音樂,激發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和民族自豪感,同時開闊視野,培養鑒賞能力。
(2)要求
a 唱歌:要求學生做到音高和節奏準確,咬字與吐字清晰,合唱時聲部和諧且均衡,避免喊唱和嗓音過度使用。
b 器樂:要求每位學生掌握豎笛的正確演奏姿勢和方法。
c 欣賞:讓學生了解人聲的分類及聲樂演唱形式,了解常見的音樂體裁,以及中外著名音樂家及其作品。
d 基本樂理:本學期從基礎的調式、音階和音程開始,讓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樂理;同時在欣賞課上學習中外民歌及大型組歌,擴展對音樂作品的認知。
e 視唱練耳:通過聽辨和視唱等練習,培養學生的主音感和調式感。
(3)教學改革的設想和措施
a 教學內容:以簡譜教學為主,同時穿插流行歌曲進行輔助。
b 教學方法:以啟發式和分組教學為主,充分利用多媒體教育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教學內容及進度
9月份:第一單元 月亮之歌
第二單元 說唱世界 10月份:第三單元 西洋音樂
第四單元:神州樂章 11 月份:第五單元:環球音樂 12月份:第六單元:冬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