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方案2篇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針對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激發學習興趣。教材內容涵蓋數的認識與加減法、位置關系、圖形認知、鐘表認識及數學實踐活動,重點在10以內及2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強調結合學生已有經驗,以生活情境為基礎,采用多樣化算法和開放性教學方法,促進數感形成和空間觀念發展。教學目標包括掌握20以內數的讀寫與比較,理解加減法及符號意義,認識常見立體和平面圖形,初步解決簡單應用題,并養成認真作業和書寫整潔的好習慣。教學措施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運用直觀教具,緊密結合生活實踐,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提升學習興趣與信心。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第1篇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x)班共有xx名學生。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接受過一定的學前教育,但他們的基礎各不相同,尤其是少數幾位學生的數學能力較弱。部分學生在幼兒園階段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尚待提升。剛進入小學,他們對新環境充滿了好奇,但也感到陌生和不適。本學期的工作重點將放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以及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上。
二、教學內容:
這冊教材涵蓋了以下內容:數一數,位置,1-5的認識與加減法,認識圖形(一),6-10的認識與加減法,11-20各數的認識,數學樂園,認識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總復習。
三、教材分析
1、每個單元后都有綜合練習,形式多樣,能有效鞏固所學知識。
2、數學樂園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3、重視學生的經驗與體驗,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設計活動和學習材料。
4、把認識數與計算結合在一起,交替進行教學,幫助學生逐漸形成數的概念,達到熟練計算的目的。
5、強調學生對數概念的理解,使學生體會數可以用于表達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6、在計算教學中鼓勵多樣化的算法,允許學生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
7、通過直觀的方式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
8、安排“用數學”的實踐內容,培養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9、注重開放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方法,為教師的教學組織提供豐富的資源。
四、教學指導思想
1、深入學習《數學課程標準》,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培養他們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以生活情境為基礎,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
2、增加貼近生活的內容,讓學生理解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3、選擇有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帶來愉快的數學學習體驗。
4、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他們在這種氛圍中學習。
5、把握教學目標,及時改進評價學生的方式,促進學生的發展。
五、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 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能夠準確數出不同物體的個數,逐步理解數的抽象意義,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10的組成,能夠工整地書寫數字。
2、讓學生理解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掌握個位和十位的含義,能夠熟練數出20以內的數,正確讀寫20以內的數,理解這些數是由一個十和若干個一組成的,并能夠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3、讓學生初步了解=、>、<三種符號,并學會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4、使學生初步懂得加法和減法的概念,直觀理解加法交換律和加減法的關系,能夠熟練進行10以內的口算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連加、連減、混合運算的題目。
5、教會學生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圖文應用題,能夠辨識題目的條件和要求,并列出算式,口述答案,甚至能用實物或直觀圖口述題意。
6、讓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認知。
7、結合主題圖和插圖進行愛國和科學教育,培養學生認真做題、正確計算和書寫整潔的好習慣,使他們學會有條理、有依據地思考問題。
(二) 數學思考方面
1、學生能夠運用生活經驗解釋簡單的數學信息,初步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的現象。
2、通過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及其位置關系,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引導下,初步學會選擇有效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 解決問題方面
1、學生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方式。
3、獲得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四) 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對與數學相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支持下,能夠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的學習過程,感受到數學思考的合理性。
4、在指導下,能夠發現并改正數學活動中的錯誤。
5、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對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培養學生從小養成認真學習、認真作業和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六、 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努力推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2、創造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與信息,幫助他們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強調學生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重要性。
4、將課堂教學與家庭實踐緊密結合。
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第2篇
一、班級情況分析:
本學期一年級(1)班共有學生xx人,另一班(2)班xx人。這些孩子大多有過幼兒園的學習經歷,性格活潑可愛,但也略顯調皮。開學之初,經過與學生的接觸,我們發現他們在常規訓練上相對欠缺,很多基本的課堂規則都不太了解,課堂上常常表現出隨意走動、互動頻繁的狀態。為此,在本學期使用的實驗教材中,我們旨在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知識,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的思維拓展和創新能力培養,努力讓每一位學生都成為優秀的學習者。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準備課、位置概念、10以內的數的識別與加減法、圖形認知、11-20的數的辨識、鐘表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數學實踐活動。
三、教學重、難點
本冊的重點教學內容是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些內容是學生學習數字和計算的最初起點,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同時也是后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確保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內容對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四、教學目標
1. 能夠熟練數出20以內物體的數量,分辨幾個與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與大小,掌握10以內各數的組成,能夠讀寫0-20的數字。
2. 初步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能識別加、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計算。
3. 初步學會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 認識符號“=”、“>”、“<”,能用這些符號表示數字的大小關系。
5. 能夠直觀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形狀。
6. 通過直觀演示和動手操作,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義,并能夠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7. 對鐘表有初步認識,能辨別整時和半時。
8. 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信心。
9. 培養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好習慣。
10. 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五、教學措施
1. 重視學生的經驗與體驗,根據已有知識設計教學活動和學習材料。
(1) 以學生的現有經驗為基礎,創造熟悉的情境幫助他們理解數學概念,構建相關的數學知識。
(2) 設計現實的、開放式的學習活動,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和交流,體會數學知識的意義。
(3) 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數學,初步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4) 設計富有趣味的學習材料與活動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5) 結合兒童的實際情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 注重數概念的理解,讓學生體驗數在交流和表述中的作用,建立數感。
3. 在計算教學中,體現算法的多樣性,允許學生選擇適合的方法進行計算。
4. 根據兒童的生活特點,從感知經驗出發,直觀認識立體和平面圖形,發展他們的空間感知能力。
5. 通過“用數學”的教學,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從生活中發現簡單的數學問題。
6. 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關注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系。
7.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教學方法應體現開放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提供豐富的素材和信息。
8.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教具和數學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