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學計劃書(第一學期)
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更要注重培養他們對數學的興趣與思維能力。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工作計劃,是引導孩子們探索數字世界的第一步。在這一學期的工作中,我們將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幫助學生在快樂中學習,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建立起扎實的數學基礎,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創造力,從而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新學年的第一學期,我負責一年級的數學教學,教授班級包括一班和二班。這些剛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的新生,他們的天真與活力讓課堂充滿了生機。對于新環境、新同學和新老師,他們充滿了好奇和憧憬。小學課堂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與幼兒園有著顯著的變化,從玩耍為主轉變為學習為主,從缺乏規矩到逐漸遵守規則。由于知識的積累和思維的啟蒙,他們在這條學習道路上仍面臨許多挑戰。課堂常規的學習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包括如何與老師打招呼、聽講、進行交流、擺放學習用品、舉手發言、整理書包,以及明白什么是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這些看似簡單的內容,卻需要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反復督促與訓練,確保孩子們能夠做到整齊劃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這一學期,我將重點關注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和班級氛圍的建設。
二、教學目標
我希望學生能夠:
1. 熟練數出20以內的物體數量,掌握10以內數字的組成,并能正確認、讀、寫0到10的各個數字。
2. 初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及名稱,能夠熟練計算一位數的加減法,并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 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體,了解它們的特征及名稱,能夠進行識別。
4. 初步認識鐘表,能夠認讀整時和半時。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數數、比較、10以內的數字認知及加減法,圖形識別與分類,認識11到20的數字,學習鐘表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最后還有數學實踐活動。
1. 教材根據《標準》進行了調整,以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
2. 設計了與學生經驗和實際相結合的學習活動內容與素材。
3. 將數字認知與計算相結合,使學生逐步形成數字概念并熟練計算。
4. 注重學生對數字概念的理解,初步培養他們的數感。
5. 在計算教學中,鼓勵多樣化的算法,允許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
6. 引入“用數學”這一內容,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7. 安排實踐活動,幫助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措施
1.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確保學生學習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從學習用品的擺放、聽課、書寫、作業記錄等方面進行訓練。課堂上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本學期的學習,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基礎,持續關注他們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2. 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多采用游戲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鼓勵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通過動手實踐和有意義的問題情境,讓每位學生都能借此機會獨立思考和交流,共同提升知識和能力。
3.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利于學生理解的問題情境,幫助他們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關注不同學生的思維水平,特別是中等生和思維較慢的學生,確保他們能在輕松的環境中獲得知識。
4. 運用多媒體與投影等教學輔助手段,創造生動的學習情境。要強調學生書寫規范、認真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
5. 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向家長傳授正確的學習指導方法,實現家庭教育與課堂教學的互動。
五、其他方面
積極承擔學校安排的各項工作,與劉老師結成學習伙伴,共同進步,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附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日期 內容
一 9.6-9.9 新生入學教育
二 9.12-9.14 生活中的數字
三 9.18-9.23 生活中的數字
四 9.26-9.30 生活中的數字
五 10.8-10.14 生活中的數字
六 10.17-10.21 比較認識
七 10.24-10.28 比較認識
八 10.31-11.4 加減法(一)
九 11.7-11.11 加減法(一)
十 11.14-11.18 加減法(一)
十一 11.21-11.25 期中考試
十二 11.28-12.2 分類學習
十三 12.5-12.9 位置與順序
十四 12.12-12.16 圖形認識
十五 12.19-12.23 加減法(二)
十六 12.26-12.30 加減法(二)
十七 1.2-1.6 認識鐘表
十八 1.16-1.19 復習與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