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一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安排(通用11篇)

856個月前

孩子們將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初步理解社會規則與道德規范的重要性。課堂上,我們不僅關注知識的傳授,更強調情感的培養與價值觀的塑造。通過互動式學習,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到公平、尊重與責任,幫助他們在心靈深處種下法治意識的種子。這一階段的教育,將為他們日后的成長與社會融入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1篇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孩子們普遍表現得非常活潑、好奇。對于剛剛入學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在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上尚顯幼稚,作為教師,我們希望通過道德與法治教育,引導他們逐步成長為懂得品德、樂于探索、熱愛生活的小公民。

 二、教材分析:

本課程緊緊圍繞兒童的生活實際,以他們的實際體驗為出發點,將道德與法治的教育融入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設計與兒童生活密切相關的主題活動和游戲,以促進他們在真實情境中理解和運用道德與法律知識。

課程內容不僅限于課本,教師應鼓勵學生探索他們所感興趣的主題。課堂學習可以擴展到家庭、社區等生活空間,通過靈活的時間安排,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相結合,形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學習環境。評價學生時,不僅要關注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還要重視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的表現和創造力發展。

 三、教學目的及要求:

1、初步了解家庭的基本構成和成員之間的關系。

2、能夠以適合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感恩。

3、親近自然,享受戶外活動,感受春天的生機。

4、通過各種活動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道德和法律現象。

5、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識,學習自我保護的方法,養成良好的法律意識。

6、通過觀察體驗春天的變化,理解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7、培養文明禮儀意識,增強學生正確做人、做事的能力。

8、鼓勵學生關心和尊重同學,形成良好的交往習慣。

 四、教學措施:

1、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生動的形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按照引導——理解——實踐——反饋的思路進行教學。

3、適時補充教材內容,豐富教學,強化思想的形成。

4、通過跟蹤調查、家校聯系等方式,促進學生良好意識與行為習慣的養成。

 五、教學進度:

第一單元我上學了

1、第一周:我上學了

2、第二周:認識新朋友

3、第三周:走進校園

4、第四周:參加升旗儀式

第二單元學校的一天

5、第六周:早起上學

6、第七周:上課時光

7、第八周:課間活動

8、第九周:放學后的樂趣

第三單元我愛我家

9、第十周:說說我的家

10、第十一周:愛心伴我成長

11、第十二周:將愛傳遞給他人

第四單元溫暖的春天

12、第十三周:春天來了

13、第十五周:春天的活動

14、第十六周:慶祝春天的到來

整理與考查(機動)第十七十八周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本學期開始,一年級的品德教材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并根據法治教育大綱進行了相應的修訂。新教材將法治意識教育融入其中,遵循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突出生活中的德育因素,運用童趣文化的吸引力,更好地影響孩子們的人生價值觀、審美情趣及道德觀念。教材有效整合了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環境教育、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多項內容,以綜合提升孩子們的學科素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也得到了充分體現。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步入校園,對學校、教師、同學以及學習都顯得格外陌生。孩子們充滿了好奇心,校園內的新鮮事物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在這一階段進行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學習,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道德觀。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小學生,樂于上學;初步熟悉校園環境,學會利用學校設施解決問題;遵守學校的生活規范;懂得禮貌和守秩序的重要性。

2、了解校內環境、設施及其功能,認知校園中一些標志性建筑,欣賞學校的美,主動維護校園內的花草樹木,培養環境保護意識。

3、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做到按時上學,不遲到;放學后不逗留,按時回家;在上學與放學的過程中注意安全;學習自我照顧。

4、鼓勵學生主動與同學和老師介紹自己,建立友誼,從多方面體驗和同學一起玩耍、學習的快樂,感受老師的關心與朋友般的情誼,從中體會學校生活的樂趣與溫暖。

5、培養學生的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衣、系鞋帶、整理書包等,同時參與家庭勞動,幫助家人處理簡單的家務,學會關愛家人。通過這些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智力品質。

6、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有禮貌、誠實、勇敢的孩子,初步增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信心。

 四、教學措施:

1. 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將道德概念與行為要求寓于其中。

2. 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

3.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增強學習趣味。

4. 結合大隊部的各項活動進行相應教育。

5. 充分利用教學用書中的兒歌和小故事,活躍課堂氣氛。

 五、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我上學了共6課時

主題:《我上學了》、《看看我們的學校》、《在學校的一天》

第二單元:上學路上共7課時

主題:《從家里出發》、《路上的安全標志》、《好好走路》

第三單元:我的同學和老師共7課時

主題:《請讓我來認識你》、《我喜歡和同學在一起》、《我們的老師真好》

第四單元:我的家共6課時

主題:《我的家人》、《我是家里的開心果》、《這是我的心意》

第五單元:喜歡我自己共6課時

主題:《我有禮貌》、《做誠實的孩子》、《我不膽小》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3篇

 一、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計以兒童的日常生活為出發點,旨在培養孩子們健康、安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讓他們能夠負責任、富有愛心地生活,同時具備動腦和創造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班級平均分達標率鄉鎮名次校名次部級前30名部級后5名備

1、上學期統考結果分析

2、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掌握情況分析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核心目標,旨在培養品德高尚、樂于探索和熱愛生活的學生。這門課程具備以下主要特征:

(1)生活化;

(2)開放性;

(3)活動性。

教材設計遵循思想性、科學性、現實性、綜合性和活動性原則。

3、學生思想狀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朋友剛剛適應學校生活,他們在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上還顯得較為幼稚。通過本冊教材的學習,期望能夠培養出品德優秀、樂于探究和熱愛生活的兒童。

 三、培優措施:

1. 課內外輔導,提供更為個性化的學習支持。

2. 在課堂上為優生創造機會,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學習方法來影響其他同學。

3. 采用激勵機制,對每一位成績提升的學生給予表揚,樹立榜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補差措施:

1. 推行優生帶動差生的“一對一”幫扶活動。

2. 請優生分享學習經驗,供差生借鑒。

3. 針對差生實施多做多練的措施,優生則適當提高題目的難度,以提升他們的解題能力。

4. 了解差生目前的學習方法,給予合理引導,幫助他們朝正確方向發展,改善學習狀況,提升學習成績。

 五、教材分析(重點、難點、知識結構)

教材將采用主題單元的形式展開,著重以下特征:

1、從兒童真實生活出發,實現學科內容的整合

教材聚焦兒童的實際生活,而非傳統德育的框架,旨在從學生的生活實例出發,形成有機的學習主題。

2、強化教材的生活指導職能

教材將著眼于幫助兒童實現高質量、幸福的生活,圍繞如何提升兒童的判斷、選擇和適應能力展開,培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感知和創造能力。

3. 以活動型教學為主要特征的過程導向設計

教材遵循以學生的活動過程為主導,致力于創造一個以自主學習為核心的環境,促使學生在不斷的實踐中提升各方面能力。

 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一年級的新生在情感、態度和行為習慣上仍顯幼稚,教學目標是幫助他們培養良好品德,樂于探索和享受生活。

每一節課都需認真準備,要求研究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以便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優生率。

 七、實驗課題及實驗方案

課題:道德與法治教材研究

實驗方案:

一、準備階段:

a. 制定實驗方案并申請課題。

b. 建立學習研究及交流制度。

二、實施階段:

a. 在實施過程中進行階段性調查研究,適時修正方案,確保研究順利進行。

b. 收集、整理相關資料,為課題分析提供依據。

三、總結階段:整合研究成果,完成課題報告及相關資料整理,做好結題工作。

班級達標率、優秀率及差生轉化率在縣或鄉鎮的名次

 八、教學指標

 九、教學業務學習及活動安排

周次內容周次內容

1撰寫計劃、集體備課12新課程理論學習

4教師理論學習13常規檢查

5觀摩教學錄像15業務學習:《新理念培訓》

7業務學習《新課程培訓》17撰寫優質教案及課改理論學習

8新課程理論學習18課題總結

周次時間教學內容單元過關時間

19.4-9.8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

29.11-9.15

39.18-9.229.20

49.25-9.29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

5

610.9-10.13

710.16-10.20

810.23-10.2710.25

910.30-11.3第三單元:家中的安全與健康

1011.6-11.10

1111.13-11.17

1211.20-11.2411.23

1311.27-12.1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

1412.4-12.8

1512.11-12.1512.14

1612.18-12.22

1712.25-12.29期末復習

181.1-1.5

191.8—1.12

201.1—1.19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4篇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小學階段,正處于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他們對新環境充滿了新奇與期待,但在生活習慣、學習方法以及與他人交往的能力上還需進一步指導。在道德認知方面,他們初步建立了是非觀念,但理解能力仍然有限。此階段的孩子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因此需要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吸引他們的注意,幫助他們適應小學生活并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圍繞“適應新生活”這一主題展開,內容涵蓋了“我是小學生啦”、“校園生活真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天氣雖冷有溫暖”等四個單元。教材通過豐富的圖片、簡單易懂的故事和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學校及班級,了解校園生活的基本規則,培養他們在家庭和學校中樹立安全意識、健康意識以及良好品德。

三、教學目標

1. 情感與態度目標

激發學生對小學生活的熱愛,提升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讓學生感受到校園與家庭生活的溫暖與快樂,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

2. 行為與習慣目標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準時上課、認真聽講和積極發言等。

引導學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習慣,如保持個人衛生、保護環境等,同時在家庭和學校中重視安全。

3. 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認識學校的環境、設施以及老師和同學,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一員。

了解一些基本的安全知識和健康常識,例如交通安全和飲食衛生等。

學會簡單的人際交往技能,像是打招呼和禮貌待人等。

4.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游戲、角色扮演、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學習,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考力和表達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熟悉學校環境及校園的行為規范。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基本的生活習慣,包括正確的讀寫姿勢和文明禮貌等。

引導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了解常見的安全問題及應對方法。

2. 教學難點

針對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和理解能力有限的特點,如何采用生動有趣、易于理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理解并踐行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

如何引導學生在家庭與校園生活中自發養成行為習慣,將道德與法治的要求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規范。

五、教學措施

1.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故事教學、游戲教學和情境教學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 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他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將課堂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3. 強調課堂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言和各種活動,培養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4.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和兒歌,同時收集適合一年級學生的教學素材,豐富教學內容。

5.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六、教學進度安排

1. 第一單元(第1-4周)

第1周:《開開心心上學去》,通過故事和討論,讓學生分享上學的心情,了解上學前的準備。

第2-3周:《拉拉手,交朋友》《我認識您了》,組織交友活動及認識老師的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第4周:復習第一單元的內容,進行角色扮演活動,模擬上學和交友的場景,鞏固知識。

2. 第二單元(第5-8周)

第5-6周:《我們的校園》,帶學生參觀校園,了解校園的各個地點及設施的功能。

第7周:《校園里的號令》,講解和演練,讓學生熟悉學校鈴聲等號令的含義和要求。

第8周:《課間十分鐘》,通過游戲和討論,引導學生合理安排課間活動,注意安全。

3. 第三單元(第9-12周)

第9-10周:《玩得真開心》,引導學生分享家庭中的娛樂活動,強調家庭的安全與健康。

第11-12周:《吃飯有講究》《別傷著自己》,教授飲食衛生和家庭安全知識,如防止燙傷、磕傷等。

4. 第四單元(第13-16周)

第13-14周:《天氣雖冷有溫暖》《快樂過新年》,結合季節特點,讓學生感受冬天的溫暖,了解新年的習俗。

第15-16周:復習整冊內容,為期末考試做好準備,開展復習活動,回顧重點知識和技能。

七、教學評價

1. 觀察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包括參與度、行為習慣、與同學的合作情況,及時給予表揚和改正。

2. 根據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及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采用鼓勵性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3. 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如是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從而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評價。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5篇

一、指導思想

以《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為依據,立足于兒童的日常生活,目標是培養充滿愛心、樂于探究、積極向上的兒童。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引導一年級學生順利適應新環境,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教材圍繞兒童的生活展開,內容與學生實際緊密相連。從“我成為小學生”開啟,幫助學生完成角色轉換,適應校園生活。“校園生活真開心”單元強調學校環境、規則與課間活動,讓學生在熟悉中感受到快樂。“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則關注學生在家庭環境中的生活,包括飲食與安全,培養家庭生活中的良好習慣。“雖然天氣寒冷但心中溫暖”結合季節特征,融入情感教育和節日文化,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三、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新生對學校生活充滿好奇感,但對新的環境及規則需要適應的時間。他們天真活潑,但自律性和規則意識尚需提升。在家庭生活中,他們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對安全和健康的理解可能不夠全面。教師需耐心引導,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幫助他們逐步建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學校、班級,掌握學校生活的基本流程和規則。

認識常見的安全標志及基本的安全知識,掌握一些簡單的健康生活小常識。

了解冬季的季節特性及新年等節日的習俗。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能發覺校園及家庭中的環境和人物變化。

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能用簡單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與經歷。

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會在校園和家庭中正確行動,如遵守課間規則、保持個人衛生等。

3.情感目標

激勵學生熱愛小學生活,增強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對家庭的熱愛,關心家人,珍惜家庭的溫暖。

讓學生感受到冬天的美好和節日的歡樂,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如按時上學、認真聽講、獨立整理書包等。

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教會他們識別與避免危險,確保在校園和家庭中的安全。

培養學生在家庭中的良好品德,如尊重長輩、禮貌待人、樂于分享等。

2.教學難點

使學生切實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覺行動。

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的特點,如何深入淺出地講解道德觀念和法律常識,如維持公共場所秩序等。

六、教學方法

1.采用直觀教學法,通過使用圖片、實物、視頻等展示教學內容,幫助抽象知識變得具體可感。

2.運用游戲教學法,設計有趣的游戲,如猜謎、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玩樂中學習,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3.開展情境教學,創設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如模擬家庭場景、校園場景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學習。

4.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讓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

七、教學進度安排

1.第一階段(第1-3周):我成為小學生

第1周:《開心上學去》,通過展示上學的圖片與分享上學的故事,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入學心情,了解準備上學的物品。

第2周:《攜手交朋友》,組織交友活動,讓學生互相認識、握手、交換名字卡片,學習交朋友的方法。

第3周:《我認識到了您》,介紹老師的角色和職責,讓學生認識各科老師,并學會向老師問好。

2.第二階段(第4-7周):校園生活真開心

第4-5周:《我們的校園》,帶領學生參觀校園,一邊參觀一邊講解校園的設施與功能,讓學生畫出自己最喜歡的校園一角。

第6周:《校園里的指令》,播放學校鈴聲等指令的錄音,講解不同指令的含義,并進行指令演練。

第7周:《課間十分鐘》,組織課間活動游戲,指導學生討論課間可以和不可以做的事情,增強課間活動的安全意識。

3.第三階段(第8-11周):家中的安全與健康

第8-9周:《開心玩耍》,讓學生分享在家里的游戲和休閑活動,強調在家中應注意的安全事項,如不玩弄危險物品。

第10-11周:《吃飯有講究》《注意安全》,通過兒歌與動畫等形式教授飲食衛生知識和家庭安全知識,如正確的洗手方法及防止觸電等。

4.第四階段(第12-16周):雖然天氣寒冷但心中溫暖

第12-13周:《寒冬中的溫暖》,觀察冬季景色,討論保暖方法,體會冬日的溫暖瞬間,如家人的關心。

第14-15周:《快樂迎新年》,介紹新年的習俗,如貼春聯、放鞭炮(注意安全講解)、拜年等,并讓學生制作新年賀卡。

第16周:復習整冊內容,進行綜合練習,通過問答、游戲等方式復習重點知識,為期末考試做好準備。

八、教學評價

1.課堂評價: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如發言、參與活動、遵守紀律等,及時給予口頭表揚或小紅花等獎勵。

2.作業評價: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如書寫工整度、內容準確性等進行評價,用笑臉、星星等符號表示。

3.活動評價:評估學生在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活動中的表現,重點評價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4.家長評價:與家長保持溝通,鼓勵家長參與學生的評價,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如是否有禮貌、是否關注安全等。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6篇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新生進入小學后,正是身體與心智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渴望學習新知識,但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思維方式主要依賴直觀感受。在道德認知方面,經過家庭和幼兒園的初步教育,他們已具備了一些基本的是非觀念,但這些觀念仍顯得相對模糊,因此在小學階段需要進一步深化與擴展。部分學生可能還保留著幼兒園時期的隨意性行為,這就需要教師給予耐心的引導,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豐富,以生活情境為基礎,充滿趣味性。從“入學適應”到“校園生活”,再到“家庭生活”和“傳統節日”,教材全方位引導學生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通過大量的圖畫、兒歌、故事等形式,將道德與法治教育有機融入其中,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每個單元都設定了明確的主題和教學目標,彼此關聯且逐步深入,為學生的品德與習慣養成提供了系統指導。

 三、教學目標

1.適應新生活目標

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讓他們在心理和行為上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培養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使他們感受到成為小學生的自豪感。

2.校園生活規范目標

讓學生熟悉校園環境及設施和學校生活的基本規則,例如遵守作息、服從校園號令等。

培養學生良好的課間行為習慣,如文明游戲、愛護環境等,促進同學間的友好關系。

3.家庭生活教育目標

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與健康問題,如飲食安全、居家安全等,提升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

培養學生在家庭中應有的良好品德,如尊重長輩、關愛家人、懂得分享等。

4.情感與文化目標

結合季節變化,讓學生感受到冬天的獨特魅力,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

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習俗,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正確的讀寫姿勢、課堂紀律等,這是他們順利學習的重要基礎。

幫助學生樹立安全意識,無論是在校園還是在家庭環境中,安全至關重要,包括交通安全、活動安全、飲食安全等。

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使他們能與同學、老師及家人友好相處,對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意義重大。

2.教學難點

一年級學生對于道德和法律的抽象概念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難,教師需要將這些概念與具體的生活場景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

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持續引導和強化,讓學生在沒有外界監督時也能自覺遵守規則。

 五、教學措施

1.以生活為基礎,從學生熟悉的場景和事例入手,將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感受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就在身邊。

2.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例如角色扮演、故事講述、兒歌朗誦、游戲競賽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參與度。

3.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形式展示教學內容,增強直觀性和生動性。

4.注重實踐體驗,組織學生開展實地參觀、模擬演練等活動,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學習和成長。

5.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班級氛圍,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六、教學進度安排

1.第一單元(第1-4周):我是小學生啦(入學適應)

第1周:《開心上學去》,通過談話、觀看上學相關視頻等方式,引導學生分享上學的心情與準備工作,激發對學校的期待。

第2周:《朋友拉拉手》,開展“找朋友”游戲、制作友誼卡片等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新朋友,學會與他人交往。

第3周:《認識您了》,介紹各科老師的職責,組織學生采訪老師,增進師生了解,培養尊師情感。

第4周:復習本單元內容,通過角色扮演及情境問答等形式,鞏固學生對學校生活的初步認識與交友技能。

2.第二單元(第5-8周):校園生活真快樂(校園認知與規則)

第5周:《我們的校園》,帶領學生參觀校園,講解校園設施的用途,安排學生繪制校園地圖,加深對校園的熟悉。

第6周:《校園號令》,播放不同號令的音頻,講解號令含義,通過模擬演練讓學生掌握應對不同號令的正確行為。

第7周:《課間十分鐘》,組織課間游戲活動,引導學生討論課間活動的注意事項,培養文明課間意識。

第8周:通過游戲競賽復習本單元內容,如搶答校園設施功能、號令含義等問題,強化學生對校園生活規則的記憶。

3.第三單元(第9-12周):家中的安全與健康(家庭生活指導)

第9周:《玩得真開心》,讓學生分享家中的娛樂活動,通過圖片及視頻展示安全玩的方法,培養家庭活動的安全意識。

第10周:《飲食有講究》,利用兒歌及動畫講解飲食衛生知識,如正確的洗手、用餐姿勢等,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實踐。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7篇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新生們剛剛結束幼兒園的生活,邁入了嶄新的小學階段。他們對新環境充滿了好奇,但同時也面臨著適應的挑戰。這些孩子們年紀尚小,通常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他們的道德認知和行為能力仍在發展的初期。然而,他們天真、活潑,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且對新事物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這為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內容與一年級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涵蓋了適應校園生活、養成良好習慣以及培養人際交往能力等主題。教材以豐富的圖文形式呈現內容,生動有趣,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助于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三、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

培養學生對學校和班級的熱愛,增強他們對新環境的歸屬感。

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培養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2.行為與習慣目標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飲食和衛生習慣。

引導學生學會端正的坐、立、行姿勢,遵守課堂紀律。

3.知識與技能目標

讓學生了解學校的基本設施和生活規則。

教授學生基本的禮貌用語和人際交往技能。

4.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故事、游戲和角色扮演等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感悟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迅速適應小學生活,熟悉學校環境和各項規則。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及基本的文明禮儀。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將道德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自覺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以保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

 五、教學措施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使他們能夠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

2.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講授法、演示法、討論法和游戲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和故事等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給予鼓勵與指導。

5.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使家庭與學校的教育形成合力。

 六、教學進度安排

1.第一周:我是小學生啦(2課時)

認識新同學,進行自我介紹。

參觀校園,了解學校的主要設施。

2.第二-三周:上學真快樂(4課時)

分享在校的趣事,培養對上學的熱愛。

學習課堂常規,如坐姿、舉手、發言等。

3.第四-五周:我認識您了(4課時)

認識老師,了解老師的工作。

制作教師節賀卡,表達對老師的敬意。

4.第六-七周:我們的校園(4課時)

深入了解校園其他場所,如醫務室、圖書館等。

學習在校園不同場所應遵守的行為規范。

5.第八、九周:校園里的號令(4課時)

識別上課鈴、下課鈴、集合鈴等校園號令。

了解不同號令下應采取的行為反應。

6.第十-十一周:課間十分鐘(4課時)

討論課間可以進行的活動,如喝水、上廁所、做游戲等。

強調課間活動的安全與文明禮儀。

7.第十二-十三周:上課了(4課時)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認真聽講、積極發言、按時完成作業等。

學習正確的讀書和寫字姿勢。

8.第十四-十五周:玩得真開心(4課時)

分享有趣的游戲,學習游戲規則。

引導學生在玩耍中學會合作與分享。

9.第十六-十七周:吃飯有講究(4課時)

了解健康飲食知識,如不挑食、少吃零食等。

學習餐桌禮儀,如飯前洗手、安靜用餐等。

10.第十八-十九周:別傷著自己(4課時)

識別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如刀具、插座等。

學習簡單的自我保護方法。

11.第二十周:新年好(2課時)

了解新年的習俗,感受新年的歡樂氛圍。

制作新年賀卡,向家人、朋友送上祝福。

 七、教學評價

1.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參與度和行為習慣。

2.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如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進行評價。

3.通過作業和作品(如賀卡、繪畫等)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運用情況。

4.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進行全面評價。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8篇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小學新生為目標,結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發展規律,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規范,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然而他們在生活經驗和自我管理能力上仍顯不足。新生剛步入小學,需要適應新的學習與生活環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培養基本的道德品質與習慣。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展開,涵蓋了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學校生活等多個方面。通過生動的故事、圖畫與互動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他人以及社會,培養積極的道德情感與行為習慣。教材強調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與成長。

 四、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

引導學生熟悉學校的環境、規章制度和作息時間,減少對新環境的陌生感。

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2. 培養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

引導學生尊重師長、團結同學、禮貌待人,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諸如早睡早起和自行整理書包。

教育學生愛護學校公共設施,遵守公共秩序。

3. 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與安全意識

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和系鞋帶等。

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幫助他們識別常見的安全隱患并學會自我防護。

 五、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盡快融入校園生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

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例如文明禮貌和遵守紀律。

2.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行動。

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六、教學措施

1. 聯系生活實際,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感悟。

2. 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例如多媒體、實物展示與游戲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

3. 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如參觀、角色扮演和小組合作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與成長。

4. 重視榜樣的力量,教師以身作則,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榜樣,向其學習。

5. 加強家校合作,定期與家長溝通,讓他們了解教學內容,共同支持學生的成長。

 七、教學進度安排

1. 第一部分:我是小學生(第1-4周)

第1周:開開心心上學去(2課時):引導學生分享上學的心情,理解上學的意義。

第2-3周:拉拉手,交朋友(4課時):開展認識新朋友的活動,培養交往能力。

第4周:我認識您了(2課時):認識老師,了解教師的職責與辛勞。

2. 第二部分:校園生活真快樂(第5-10周)

第5-6周:我們的校園(4課時):帶領學生參觀校園,熟悉校園環境與設施。

第7-8周:校園里的號令(4課時):學習識別校園內的各種號令,明白相應的行動。

第9-10周:課間十分鐘(4課時):討論課間活動的內容以及安全注意事項。

3. 第三部分:家中的我(第11-14周)

第11-12周:我愛我家(4課時):引導學生了解家庭,感受家庭的溫暖。

第13-14周:讓我自己來整理(4課時):培養學生整理自身物品的能力。

4. 第四部分:我的安全與健康(第15-18周)

第15-16周:玩得真開心(4課時):強調安全玩耍,培養健康的娛樂觀念。

第17-18周:別傷著自己(4課時):學習識別危險和自我保護的方法。

5. 第五部分:新年好(第19-20周)(4課時)

了解新年習俗,開展慶祝新年活動,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八、教學評價

1. 日常觀察:觀察學生在課堂、課間及校園中的行為表現。

2. 活動評價: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與表現進行評價。

3. 作品評價:通過學生的繪畫與手工等作品了解他們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4. 家長評價:與家長溝通,獲取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反饋。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9篇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的階段,這一時期對他們的角色轉變和適應新環境至關重要。他們通常性格活潑、好奇心強,但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在道德與法治方面,學生們對基本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仍顯幼稚,需要系統的教育與引導,以便更好地發展他們的認知能力。

 二、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遵循兒童生活的實際情況,以此為主要課程內容的來源。教材涵蓋了適應新環境、學校日常、家庭關系、安全與健康等主題,旨在幫助一年級學生平穩度過入學階段,塑造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將了解校園的基本情況,如環境、教師和同學等。

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識和技能,如正確的洗手方式及整理書包的方法。

學習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如打招呼和分享等。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課堂活動和實踐操作等方式,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適應生活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增強對學校與班級的歸屬感。

培養文明禮貌、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品德。

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

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與人際交往能力,創造和諧的班級氛圍。

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其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識與技能。

2.教學難點

如何將抽象的道德概念轉化為學生可接受的具體行為。

在教學過程中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克服他們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

培養學生在不同生活情境中,自覺遵守道德與法治規范的意識。

 五、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和學習,提高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

2.游戲教學法:通過角色扮演、小組競賽等游戲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參與度。

3.直觀教學法:運用圖片、實物、視頻等直觀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效果。

4.討論教學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鼓勵他們表達觀點,鍛煉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六、教學資源

1.教材、教師教學用書、課程標準等相關教學資料。

2.多媒體設備、投影儀、圖片、實物等教學工具。

3.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網絡資源、故事書、繪本等輔助資料。

 七、教學進度安排

1.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第1-3周)

第1周:開學第一天(2課時):介紹校園,幫助學生緩解入學焦慮,激發學習興趣。

第2周:交朋友(3課時):開展交友活動,學習自我介紹與禮貌用語。

第3周:認識老師(2課時):了解教師及其他學校工作人員,認識他們的工作。

2.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好(第4-8周)

第4-5周:校園探秘(4課時):參觀校園,熟悉設施,學習愛護校園。

第6-7周:校園規章(4課時):學習校園鈴聲的意義及相應行為。

第8周:課間活動(3課時):討論課間活動安排及注意事項,提高安全意識。

3.第三單元:我的家庭(第9-12周)

第9-10周:我愛家(4課時):引導學生感受家庭溫暖,了解家庭成員。

第11-12周:自我整理(4課時):培養學生整理書包、房間等自理能力。

4.第四單元:安全與健康(第13-17周)

第13-14周:快樂游戲(4課時):強調安全游戲,學習游戲規則,培養合作意識。

第15-16周:保護自己(4課時):識別生活中的危險,學習自我保護方法。

第17周:健康作息(3課時):培養良好的作息習慣,了解健康睡眠的重要性。

5.第五單元:新年慶祝(第18-20周)

第18-19周:迎新年(4課時):了解新年習俗,準備慶祝活動。

第20周:新年慶祝(2課時):開展慶祝活動,回顧本學期學習內容。

 八、教學評價

1.課堂表現評價: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注意力、發言情況及紀律遵守情況。

2.作業評價:通過課堂作業及課后實踐作業,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

3.活動評價:依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如角色扮演效果、小組活動貢獻等進行評價。

4.家長反饋:與家長保持聯系,了解學生在家庭的行為表現與品德發展情況,作為教學評價的重要參考。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10篇

 一、指導思想

根據《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兒童的實際生活,遵循學生道德觀念和社會意識的自然發展規律,致力于培養孩子們的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全面成長,為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新生剛剛告別幼兒園,進入了小學的新環境。他們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但由于適應能力有限,可能會面臨不少挑戰。盡管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他們的天真和活潑使他們對新知識十分渴望。在道德與法治方面的教育中,必須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范。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圍繞學生的校園生活、家庭生活及個人成長展開,內容生動有趣,貼近學生的實際經歷。通過豐富多樣的插圖、故事和互動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自我、他人及其所處的環境,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對新環境和新班級的熱愛,增強他們的歸屬感。

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樹立積極的學習態度。

引導學生感受家庭的溫暖,培養對家人的關愛。

2.能力與知識目標

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的基本設施和規章制度,學會適應學校環境。

教授學生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和人際交往技巧,培養友好的同學關系。

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按時作息和保持衛生。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順利融入小學生活,建立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培養學生文明禮貌、團結友愛、尊敬師長的品德。

2.教學難點

將道德與法治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行為規范。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并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

 六、教學措施

1.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學習。

2.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游戲、角色扮演、故事講述等,吸引學生的注意,提升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注重課堂互動,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和發言,培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

4.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故事等資源,引導學生自主觀察、思考和學習。

5.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及時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共同促進其成長。

 七、教學進度安排

1.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第1 - 3周)

第1周:開開心心上學去(2課時):通過校園參觀、分享上學體驗等活動,幫助學生熟悉新環境,緩解緊張情緒。

第2周:拉拉手,交朋友(2課時):開展交友活動,教導學生自我介紹,學習使用禮貌用語,建立友好關系。

第3周:我認識您了(2課時):介紹學校的老師及其他工作人員,讓學生了解他們的工作,培養尊敬師長的意識。

2.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第4 - 7周)

第4周:我們的校園(2課時):讓學生深入了解校園各個區域及其功能,教育學生愛護校園環境。

第5周:校園里的號令(2課時):解釋上課鈴、下課鈴等的含義,讓學生明確相應的行為規范。

第6周:課間十分鐘(2課時):討論課間活動,強調安全和文明,培養合理安排課間時間的能力。

第7周:上課了(2課時):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如坐姿端正、認真聽講、積極發言等。

3.第三單元:家中的我(第8 - 11周)

第8周:我愛我家(2課時):引導學生分享家庭生活,感受溫暖,培養對家人的愛。

第9周:我的家人(2課時):讓學生介紹家庭成員,了解家人的工作及對自己的關愛。

第10周:讓我自己來整理(2課時):教育學生學會整理書包、文具和衣物等,培養自理能力。

第11周:干點家務活(2課時):引導學生參與簡單的家務,如擦桌子、掃地等,體驗勞動的樂趣。

4.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第12 - 16周)

第12周:美麗的冬天(2課時):通過圖畫和故事了解冬天的特色,感受其美麗。

第13周:健康過冬天(2課時):教育學生在冬季注意保暖和鍛煉,預防疾病。

第14周:快樂過新年(2課時):介紹新年的習俗,進行慶祝活動,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第15周:新年的禮物(2課時):引導學生思考新年禮物的意義,鼓勵他們制作禮物送給親友。

第16周:期末復習(2課時):系統復習本冊教材內容,強化重點知識和行為規范。

5.第五單元:我愛大自然(第17 - 20周)

第17周:我愛大自然(2課時):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的美麗,培養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

第18周:大自然,謝謝您(2課時):讓學生了解到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教育他們珍惜自然。

第19周:期末測試(2課時):進行本學期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期末考試。

第20周:總結評價(2課時):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等進行綜合評價,表彰優秀學生,鼓勵進步學生。

 八、教學評價

1.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參與度、遵守紀律和同學間的互動。

2.通過課堂提問、小組討論等環節,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思考能力。

3.評價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包括書面作業和實踐作業,如制作賀卡、整理書包等。

4.結合家長反饋,全面掌握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的發展狀況。

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計劃 第11篇

 一、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正處在由幼兒向兒童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們的心理和認知發展展現出顯著的特點。在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過程中,他們需要具體、形象及互動豐富的教學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所學知識。這一階段的學生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然而,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對缺乏,自律能力也尚未完善,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給予恰當的引導和支持,以培養良好的道德素養和行為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是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成長需求精心編寫的,內容涵蓋校園生活、家庭環境、個人日常及自然世界等多個方面。教材以單元主題的方式展現,每個單元都包含故事、兒歌、游戲和實踐活動等多樣元素,旨在幫助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培養健康的道德觀和行為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學生能夠了解校園和班級的基本信息,例如學校名稱、任課老師及同學名字等。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洗手、整理物品,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加以應用。

學習并運用簡單的禮貌用語與他人交往,如“你好”、“謝謝”、“再見”等。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課堂活動及實踐操作等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及動手能力。

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提升他們的生活適應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對小學生活的熱愛,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促進學生尊重師長、團結同學、關愛家人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引導學生熱愛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珍惜自然資源。

 四、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熟悉學校環境與規章制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文明禮儀與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

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個人衛生、作息規律及自理能力等方面。

2.教學難點

如何將抽象的道德觀念具體化,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這些理念。

針對一年級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設計有效的教學活動,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

 五、教學措施

1.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感受與學習。

2.運用游戲化教學,將教學內容融入游戲中,如角色扮演和競賽游戲,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強化直觀教學,利用圖片、實物、視頻等多種直觀方式展示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4.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同時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

5.重視實踐活動,安排豐富的課外實踐作業,如做家務和觀察大自然等,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培養能力。

 六、教學進度安排

1.第一單元:我是小學生啦(第1 - 3周)

第1周:開開心心上學去(2課時):介紹學校環境和設施,分享上學的心情,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新環境。

第2周:拉拉手,交朋友(2課時):通過游戲和活動,幫助學生互相認識,學習交朋友,使用禮貌用語。

第3周:我認識您了(2課時):介紹學校的老師和工作人員,了解他們的工作內容,培養尊敬師長的意識。

2.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第4 - 7周)

第4周:我們的校園(2課時):帶領學生參觀校園,了解校園各個角落,知道校園的功能區域。

第5周:校園里的號令(2課時):講解校園里的鈴聲和口令的含義,培養遵守校園秩序的習慣。

第6周:課間十分鐘(2課時):討論課間活動內容和安全注意事項,讓學生合理安排課間時間。

第7周:上課了(2課時):培養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如坐姿、舉手、發言等,激發學習興趣。

3.第三單元:家中的我(第8 - 10周)

第8周:我愛我家(2課時):引導學生分享家庭生活的快樂,感受家庭溫暖,培養對家庭的熱愛。

第9周:我的家人(2課時):介紹家庭成員,了解家人的工作和愛好,增進親情。

第10周:讓我自己來整理(2課時):教會學生整理書包、房間等,培養自理能力和責任感。

4.第四單元:天氣雖冷有溫暖(第11 - 14周)

第11周:美麗的冬天(2課時):通過圖片和故事,讓學生了解冬天的特點和美麗。

第12周:健康過冬天(2課時):教育學生在冬天注意保暖、鍛煉和飲食,預防疾病。

第13周:快樂過新年(2課時):介紹新年習俗和文化,開展慶祝新年活動,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第14周:新年的禮物(2課時):引導學生思考新年禮物的意義,鼓勵他們制作禮物送給親人朋友,傳遞愛。

5.第五單元:我愛大自然(第15 - 18周)

第15周:我愛大自然(2課時):引導學生觀察大自然的美景,感受自然的神奇與美好,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第16周:大自然,謝謝您(2課時):讓學生了解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資源,教育他們珍惜和愛護大自然。

第17周:期末復習(2課時):系統復習本冊教材的內容,重點回顧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

第18周:期末測試(2課時):進行期末考試,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

6.第六單元:期末總結(第19 - 20周)

第19周:試卷講評(2課時):分析期末考試結果,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講解和指導。

第20周:總結評價(2課時):總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頒發獎項,鼓勵學生繼續進步。

 七、教學評價

1.課堂評價: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出勤情況、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與同學的合作情況及遵守紀律等,及時給予表揚與鼓勵。

2.作業評價: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業,包括書面和實踐作業,從完成質量、創意、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與進步。

3.活動評價:根據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如角色扮演的參與度、小組討論的貢獻和實踐活動的成果等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

4.家長評價: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了解學生在家表現,如文明禮儀、生活習慣、與家人的相處情況,納入學生的綜合評價體系。

《一年級上學期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安排(通用11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野县| 德清县| 南木林县| 山阳县| 洪洞县| 青龙| 北票市| 青龙| 和林格尔县| 荆门市| 沙洋县| 阳朔县| 沂水县| 太湖县| 新巴尔虎右旗| 茌平县| 巴楚县| 澄迈县| 潢川县| 民勤县| 惠州市| 景宁| 江门市| 沾益县| 龙井市| 新乐市| 西华县| 安丘市| 石门县| 闽侯县| 崇州市| 名山县| 阳原县| 聂拉木县| 香港 | 齐河县| 雷州市| 东阿县| 三明市| 东兰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