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課程教學安排【通用5篇】

745個月前

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初步數學概念與思維能力。通過有趣且富有啟發性的活動,教師可以激發孩子們對數字的好奇心,幫助他們理解基礎的加減法以及形狀的識別。這一階段不僅是知識的輸入,更是孩子們邏輯思維的啟蒙,搭建起他們未來學習的基石。有效的教學計劃應靈活結合游戲與實踐,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邁出探索數學世界的第一步。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計劃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計劃 第1篇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一年級的小學生剛剛步入校園,他們充滿了幻想與探索的熱情,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因此他們的學習熱情相對較高。然而,他們的心理和年齡特點也十分明顯:專注力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10到15分鐘之間);形象思維占優勢;喜歡表現自我;自控能力較弱等。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不少本地學生接受過幼兒園教育,而許多外地孩子由于各種原因未能接受幼兒教育)。在教學設計中,我需要考慮到這些因素,以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基本的數學思想和方法為主線,安排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具體包括:數數、比較、10以內數字的識別與加減法、圖形的認識、分類、11至20的數字認識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數學實踐活動。教科書設計了小單元,將各個領域的內容有機交織。這種設計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有助于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便于學生構建合理的認知結構。

(一)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生需要能夠讀寫20以內的數字,熟練掌握10以內數字的構成,能夠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讓學生理解20以內數字的構成,初步領會“個位”和“十位”的概念,以及掌握20以內的退位減法。

(二)教材編寫特點:

1、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更廣泛的知識,重視學生的經驗與體驗,依據他們已有的知識背景設計活動內容和學習材料。

2、將識字與計算相結合,穿插教學,以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數的概念,提高計算能力。

3、重視學生對數的概念理解,讓他們體會數字的表示與交流功能,初步建立數感。

4、計算教學體現多樣化的算法,鼓勵學生使用適合自己的計算方法。

5、通過直觀方式認識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發展空間觀念。

6、安排“用數學”的內容,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7、設立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聯。

8、展現教學方法的開放性與創造性,為教師的教學組織提供豐富的資源。

 三、教學總目標:

學生能夠熟練數出20以內物體的數量,辨別數字的序列和大小,掌握10以內數字的構成,能夠讀寫0到20的各個數字。

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定義,了解加法和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初步掌握加法與減法之間的關系,并能較熟練地進行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計算。

能夠根據加法與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認識符號:“=”、“>”、“<”,并使用這些符號來表示數字的大小。<>

直觀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與圓。

初步認識分類的方法,并能進行簡單的分類。

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良好的學習信心。

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主要的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1、改進教學方法。通過不斷學習,改善自己的教學方式,使用更符合兒童心理的語言和方法,激發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幫助他們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2、重視習慣的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事半功倍。課堂中,我會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認真書寫、快速口算、使用尺子、認真思考等良好習慣,幫助他們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

3、提高教學效率。合理利用課堂時間,在教學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實現能力與基礎知識的同步提升。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能夠克服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信心。

4、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有步驟的自主學習與實踐,學生可以在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實踐活動形式應活潑有趣,課內外結合,鞏固所學知識,逐步提升數學能力。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計劃 第2篇

  一、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學期旨在提升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基本能力和思維方式,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他們的觀察、比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與班主任密切合作,做好班級管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力求讓每個學生在數學學習上取得進步,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

 二、教學要點

1、學生基本數學能力的培養。

2、增強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施過程

1.基本能力的培養。

(1)趣味數學游戲:通過各種競賽、游戲,例如“數學接龍”、拼圖等,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2)動手實踐: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如數數、排序、簡單的加減法練習,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數學概念。

(3)兒歌、韻律:使用簡單的數學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數學知識,例如“一加一等于二”等。

2.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結合學生的特點,努力營造友愛、互助、積極向上的班級氛圍。(1)制定班級規則,共同找出班級的優缺點,設計班級文化標語等。(2)布置教室環境,設置“數學角”、“創意展示區”,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3)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自信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提升他們的參與意識。

3.合作能力的培養:選拔和指導班級小組長

班級小組長是教師的得力助手,需要認真挑選并精心培養他們。幫助小組長樹立威信;鼓勵他們在小組活動中大膽嘗試,并提供指導;要求小組長在學習和行為上以身作則,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從而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形成班級的團結與合作。

4. 針對不同學生,開展個性化教育

①.開學初進行學生能力評估,記錄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情況,建立檔案。(②.為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設計個性化的學習方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③.特別關注學習障礙的學生,制定專門的計劃,幫助他們培養基本的數學技能和學習習慣。

5、其他能力的培養: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每一節課,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確保每個學生能夠在每一堂課中都有所收獲,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計劃 第3篇

全冊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含以下內容:認識數字、比較大小、10以內的加減法、幾何圖形的初步認識、分類、認識11~20的數字、認知鐘表、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數學實踐活動。

重點內容主要集中在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和計算的基礎,對于他們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至關重要,同時也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掌握這些知識非常重要,是小學數學學習的基石,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和能力發展。

除了數的認識和計算,教材還安排了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量的比較(如長短、高矮)、簡單的分類與鐘表的初步認識。盡管每個單元的內容不多,但每一部分都十分重要,旨在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使學生能夠準確數出不同物體的數量,逐步理解數字的抽象意義,熟練掌握10以內的組成,并能夠正確書寫數字。

2、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初步了解個位和十位數字的含義,能熟練數出20以內的數字,準確讀寫這些數字,并明白20以內的數字由一個十和若干個一組成,掌握數字的順序及其大小比較。

3、讓學生初步認識=、>、<三種符號,并能運用這些符號表述數的大小關系。

4、使學生理解加法和減法的基本概念,直觀理解加法的交換律及加減法的關系,能夠熟練進行10以內的口算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掌握20以內的連加、連減及加減混合運算。

5、學生能夠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解答簡單的圖文應用題,識別題目的條件與問題,能夠列出算式并標明單位,口述答案,基于實物或圖形解釋題意,簡要講述和說明數量關系。

6、讓學生直觀地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幾何圖形,對這些圖形有初步的了解。

7、結合主題圖、插圖及相關數據,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科學精神的教育,培養他們認真作題、計算準確、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學會有條理地思考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學生能夠運用生活經驗對相關數學信息進行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學生能夠在探索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及運動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認識到同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解決方案。

3、學生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支持下,學生對周圍與數學相關的現象產生好奇,積極參與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學生能夠克服在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并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通過觀察、操作與歸納等學習過程,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學生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進行改正。

5、培養學生認真學習、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計劃 第4篇

 一、基本情況

本班共有28人,男生15人,女生13人。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樂于參與課堂討論,對數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然而,也有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容易分心,無法有效集中注意力,這對他們的學習效果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于這些特殊學生,需加大與家長的溝通力度,深入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從而制定相應的教育方案。

 二、教學目標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的內容及我縣的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技能、數學思維、問題解決及情感與態度等四方面確定本冊的教學目標。

本冊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初步認識數的概念,10以內的加減法,認識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11至20的數的認識,鐘表的初步了解,20以內的進位加法,并通過數學解決實際問題,開展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

(一)知識與技能

1. 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識別和應用0—20的數,能夠熟練數出20以內物體的數量,理解“幾”和“第幾個”的區別,能用數字準確表示物體的數量和順序,掌握10以內數與20以內數的組成關系,能認、讀、寫0-20的各個數字。

2. 初步了解數位和計數單位,明白個位和十位上數字的意義。

3. 理解加減法的基本含義,能夠在具體情境中運用。

4. 知道加法和減法的構成部分,初步理解二者之間的互逆關系,能夠熟練進行10以內的口算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

5. 認識符號“>”、“<”、“=”,并能用它們比較20以內數的大小。

6. 通過實物和模型識別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能辨別長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圓等平面圖形,并進行簡單的拼圖活動。

7. 初步掌握事物的比較與分類方法,能夠對同類物體進行簡單的分類和比較。

8. 初步認識鐘表,能夠識別整點和半點。

9. 學習如何收集和整理生活中的簡單數據,能夠看懂、填寫基本的統計圖和統計表。

10. 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整理、概括及語言表達能力,使其能夠用數學進行交流。

(二)解決問題

1. 能用0—20的數字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 初步學會用加減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問題,能夠根據10以內的加減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進行計算。

3. 能夠比較生活中事物(20以內)的數量、長短與高低,并對其進行分類。

4. 根據自我經驗,初步體驗整點與半點的時間概念。

5. 能夠根據簡單的統計圖表信息提問題并解決問題。

6. 探索用不同方法解決同一問題,提升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⑴會看:能在數學書中找到需要學習的內容。

⑵會聽:能理解老師和同學的講解,邊聽邊思考。

⑶會想:能夠根據一些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并想出解決的方法。

⑷會說: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每次說出三句話。

⑸會用:能運用教學用具學習數學。

⑹會做:能認真完成數學作業,書寫規范,格式正確,自主出題并自我檢查。

⑺能討論:能與同學積極討論數學問題。

⑻能評價:能進行自我評價與對他人的評價。

2. 在合作交流中積極參與,善于思考,爭取發言,尊重他人,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增加成功的體驗,提升自信心。

3. 培養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 愛護學習工具、文具、數學書及作業本,養成條理清晰、講究美感的好習慣。

5. 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分享與同伴交流的愉悅。

6. 通過思想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和態度方面的健康發展。

 教學重點與難點

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主要是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這兩部分是學生掌握數和計算的基礎,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同時也是多位數計算的基礎。掌握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需要確保學生能夠熟練掌握。

除了數與計算,教材還安排了對于常見幾何圖形的直觀認識、比較多少的活動、以及初步認識鐘表等內容。這些雖然是簡單的知識,但卻極其重要,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激發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方法與措施

1. 認真研究《標準》及教科書,更新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聯系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2. 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加強演示、觀察和操作,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應用數字和數學符號。

4. 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5. 教學過程中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6. 通過正面評價來增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信心,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的教學計劃 第5篇

一、學情分析

在本學期,我負責教小學一年級的數學,共有50名學生。由于他們剛剛適應學校生活,很多基本的常識尚未建立,比如在學校里不穿拖鞋、不隨意扔紙屑等。年齡較小的他們在課堂上容易分心,時常會說話或做小動作。然而,經過幾天的觀察,我發現孩子們對數學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們一定能夠取得顯著進步。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的教材包含七個單元:1、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一部分);2、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二部分);3、物體的分類與認識;4、11-20各數的認識;5、20以內的進位加法;6、20以內的退位減法;7、綜合復習。

本冊教材是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編寫的,旨在通過多種活動培養學生的數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習慣和合作交流能力,讓學生對數學充滿濃厚的興趣。鼓勵孩子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有用的知識,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并初步了解一些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領域

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20以內的數字,并初步掌握加法和減法的基本概念,能夠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

讓學生通過直觀實踐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等簡單幾何體,了解這些常見幾何體的特征。

2、數學思考領域

學生能夠運用生活經驗對20以內的數字進行解釋,并初步學會用這些數字描述簡單的現實場景;

在探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和球的過程中,發展他們的空間觀念;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3、解決問題領域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從日常生活中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初步培養問題意識;

學生還能夠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多種解決方法,體驗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樂趣。

四、教材編寫基本特點

1. 教學素材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使他們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數學。

內容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讓學生愿意思考并積極參與;

引入真實數學問題,引導學習思路,激發學習興趣。

2. 提供探索的空間,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數學知識不宜以定論形式出現,而應培養兒童的問題意識;

充分發揮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自主探索提供平臺。

3. 課堂內容直觀形象,活動豐富多彩。

幫助學生親近數學,了解并喜愛數學,以卡通、漫畫、圖片和表格為主,文字通過對話形式呈現。

4. 實踐活動特色顯著。

將個體與集體活動相結合,貼近兒童的生活,注重內容的適用性和開放性。

5. 體現學習方法,引導學習。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習過程應活潑生動且富有個性。

6. 著重強調數學文化,培養學習興趣。

數學文化是學習的寶貴資源,涵蓋數學簡史、趣聞、數學家故事等,幫助學生體會數學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激發學習興趣。

五、教學重、難點

本冊的教學重點是掌握20以內的數字及其計算方法,這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且對學生后續學習更大數字的認識與計算具有基礎性意義。

難點在于20以內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這是學生學習的一大基礎,同時也是后續多位數計算的重要基礎。掌握2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是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關鍵內容,必須特別關注。

六、教學措施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多采用游戲式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積極參與數學學習。

2、課堂上注重提出易于孩子理解的問題,避免過于復雜的內容,特別關注中等和思維較慢的學生。

3、布置一些有趣的作業,如動手實踐的任務,盡量減少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與學校的教育聯系,適當給家長傳授有效引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5、每月開展一次作業評比活動,激勵學生展示學習進步。

七、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課時數

1 準備課 2課時

2—3 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一部分) 9課時

4—9 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第二部分) 16課時

10 物體的分類與認識 5課時

11—13 11—20各數的認識 7課時

14—16 20以內的進位加法 8課時

17—19 20以內的退位減法 9課時

20 綜合復習 4課時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課程教學安排【通用5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安县| 珲春市| 曲阜市| 涪陵区| 新和县| 专栏| 翼城县| 密云县| 开化县| 远安县| 英德市| 安仁县| 凤庆县| 湘西| 桑植县| 玉山县| 开鲁县| 贺兰县| 上思县| 巨鹿县| 英吉沙县| 柳州市| 南丰县| 张家界市| 临颍县| 高州市| 乌鲁木齐县| 中阳县| 通化县| 松原市| 乐安县| 沙河市| 榆树市| 乌审旗| 大渡口区| 博罗县| 原阳县| 包头市| 莆田市| 满洲里市| 阿拉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