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舞蹈課程教學安排(通用16篇)

825個月前

舞蹈不僅是一種藝術表達,更是身心結合的獨特體驗。在制定舞蹈教學計劃時,我們需要關注的不僅是技術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創造力的激發。通過靈活的課程設計,結合多樣的舞蹈風格與文化背景,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探索自我,拓寬視野,從而真正理解舞蹈的深層次意義與美感。

舞蹈教學計劃

舞蹈教學計劃 1篇

 一、教學目標

1、激發學生對舞蹈的熱情,增強他們對音樂節奏的感知能力。通過舞蹈表演的培訓,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理解舞蹈藝術。

2、掌握舞蹈的基本方位、力度與感覺。

3、提高學生的柔韌性與協調性,鼓勵他們大膽展現個人風格。

4、增強學生的身體靈活性,培養團隊合作的意識。

5、鍛煉學生的舞臺表現能力,提升他們的演出欲望。

6、培養學生對舞蹈表現的濃厚興趣,鼓勵他們通過肢體語言展現自我的魅力。

7、通過舞蹈特長培養,幫助學生改善形體,使他們在舞蹈訓練中體驗樂趣,提升審美能力。

8、了解不同民族的舞蹈以及外國特有的舞蹈風格,結合基本功訓練,幫助學生在舞臺表演中展現特長,體驗各種民族音樂與舞蹈。

 二、基礎訓練

1、練習內容:壓腿(前、旁、后),踢腿(前、旁、后),控腿及腰部訓練。

2、中間動作:大踢腿(前、旁、后)、大跳、倒踢紫金冠、轉身技巧及舞姿訓練。

3、舞蹈技巧訓練:包括身、跳、翻、轉等各項訓練。

 三、民族民間舞與成品舞蹈

1、學習廣場舞、漢族舞等。

教學內容

第一階段:基本內容

1、認知舞蹈

2、舞蹈基本功的訓練

第二階段:興趣培養與分類舞蹈基本動作的體驗。

民族舞部分:漢民族民間舞蹈

第三階段:完整舞蹈小組合的學習

1、民族舞蹈

2、形體舞蹈

第四階段:舞蹈展示

 四、教學計劃

九月份:基本內容:

認知舞蹈、了解舞蹈結構、站姿與優雅體態訓練。

正、旁、后壓腿,行進間的正、旁踢腿。

把桿上的后踢腿與地面踢腿組合練習。

把桿上的開肩練習及下叉(豎叉、橫叉)訓練。

跪立的空腰及小腰訓練。

平躺反手撐腰和直立的涮腰練習。

十月份:興趣培養與分類舞蹈基本動作組合。

漢民族民間舞基本動作的學習,適合一年級的小學生舞蹈(歡聚一堂)。

十一月份:完整舞蹈(小蘋果)(火火中國風)的學習。

分解舞蹈動作及編排順序訓練。

完整舞蹈的訓練與配樂的舞蹈練習。

體能訓練與舞蹈鞏固。

十二月份至一月份:舞蹈展示階段。

鞏固所學舞蹈,進行最終的展示。

舞蹈教學計劃 2篇

舞蹈教學計劃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促進學生在身體、智力、道德和美學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通過舞蹈教學,學生可以增強肢體表達能力,以創造性和表現力展示其豐富的內心感受。主要通過基礎舞蹈訓練和形體練習,學生能夠增強身體協調性,提升舞蹈感覺,塑造整體氣質。舞蹈社團還通過觀看舞蹈視頻和現場表演,講解不同舞蹈風格及其歷史,加深學生對舞蹈的理解與鑒賞能力,進而培養個性,提升文化修養和藝術素養。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課外培訓,期望學生在學期結束時掌握一定的舞蹈知識,增強軟度與開度,體會音樂與舞蹈之美。

2、激發同學們對舞蹈表演的濃厚興趣,引導他們用肢體語言展現自我最美的一面。

3、在技能訓練的過程中,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增強自信心,學會自我展示。

4、本學期計劃排練兩個大型舞蹈作品,準備學校重大活動的演出。

二、舞蹈社團活動形式:

1、社團成員由高一年級學生自愿申請,經過篩選后錄取。

2、本社團由指導教師進行日常訓練,并根據學校安排開展活動,以提高我校的舞蹈藝術水平。

3、參與校園藝術節各類演出,展示學生素質教育成果。

三、本學期訓練內容:

第一周:詳細講解課前熱身動作。

第二周:進行課前熱身、地面前壓和旁壓腿練習;

第三周:進行課前熱身,熟悉胯部與腰部的運動(包括地面起腰、元寶腰、扳小燕等);

第四周:重點訓練肩部開度、胸腰與腹肌力量及后腿和背肌的鍛煉。

第五周:踢腿及力量訓練、勾繃腳練習、半蹲與全蹲練習、擦地練習等。

第六周:腳位、小踢腿、后踢腿、以及小跳和大跳的訓練。

第七周:進行課前熱身,示范并講解秧歌舞蹈組合。

第八周:課前熱身,芭蕾基訓,展示秧歌的基本舞步。

第九周:繼續進行秧歌基本舞步的講解與訓練。

第十周:編排秧歌舞蹈組合,并進行排練。第十一周:繼續排練秧歌舞蹈組合。第十二周:教學民族舞蹈的基本動作及組合,包括新疆、藏族、傣族等舞蹈。

第十三周:進行芭蕾基訓與民族舞基本動作的教學。

第十四周:選擇喜慶、積極向上的音樂作為舞蹈編排的曲目。第十五周:進行芭蕾基訓及民族舞創編示范教學。

第十六周:編排和訓練舞蹈節目。

第十七周:繼續進行舞蹈節目的編排與訓練。

第十八周:進一步完善舞蹈節目,準備匯報演出。

第十九周:舞蹈節目的匯報演出。

四、訓練時間:

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每周一至周四的下午第四節課。

五、訓練地點:

舞蹈教室。

舞蹈教學計劃 3篇

 第一學期

適齡寶貝:3-6歲

 教學目標:

1、 引導孩子認識身體各個部位,增強他們對舞蹈動作的方向感,以實現簡單動作的初步協調。

2、 逐步幫助孩子規范舞蹈姿態,實現腿部伸直、腳尖繃緊、背部挺直的自我表現。

3、 激發孩子對音樂節奏的感知力,提高他們學習和參與舞蹈的積極性。

4、 發展幼兒的柔韌性與協調性,培養孩子的勇氣與自信心。

5、 促進孩子對舞臺的認知,以及增強團體合作與友愛意識。

 教學內容:

1、 節奏感訓練

2、 基礎舞蹈技巧訓練

3、 幼兒創編舞蹈表演

4、 舞臺表現力訓練

幼兒舞蹈教學是學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通過這一過程,孩子們不僅能逐步培養出舞蹈的節奏感,還能體會到舞蹈與音樂帶來的無窮樂趣。這不僅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情感培養及智力開發起到重要作用。

參加生動有趣的舞蹈訓練和表演活動,能夠有效增強兒童的體力,促進骨骼、肌肉、呼吸、神經及循環系統等生理功能的發育。更重要的是,舞蹈能夠引導孩子們通過肢體表達音樂,從而培養他們獨特的氣質與優雅姿態,增強自信并鼓勵他們勇于展示自我。

舞蹈教學計劃 4篇

 一、指導思想

舞蹈是一種以身體動作為載體的表現藝術,它不僅展示了人類的審美情感,也是培養孩子們審美興趣和提升審美能力的有效手段。通過舞蹈,孩子們可以在美的享受中陶冶心靈,并在表演中獲得自我實現。我們希望通過本次活動,不僅能幫助孩子們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活性,還能促進其思維與情感的發展,讓他們在身心愉悅中成長。

 二、訓練目標

1、本學期將進行系統而規范的訓練,以進一步提高隊員們的節奏感和舞蹈表現力,特別強調面部表情的運用,讓孩子們能夠用“心”去舞蹈,從而全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表演水準。

2、引導孩子們學習如何通過舞蹈的語言來表達情感與意境,注重對舞蹈神韻和感受的理解。

3、嚴格要求、精心排練,確保訓練質量。

 三、訓練內容及要求

1、基本功訓練

鑒于孩子們的水平差異,本學期將根據他們的基礎和特點制定不同的訓練內容。有些孩子需要進一步強化基本功訓練,提高訓練強度與難度,以提升身體柔韌性。而另一些孩子則需從最基礎的動作開始進行系統訓練,比如基訓地面練習和把桿練習,以幫助他們增強自身素質,為今后的舞蹈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2、舞蹈學習

本學期計劃學習一段成品舞蹈:民族舞蹈對隊員的要求相對較高,強調孩子們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協調性與柔韌性,同時也需要強烈的節奏感與規范的動作,特別是眼神和表情的運用,讓他們學會用心去舞蹈。這段舞蹈將作為本學期的訓練重點,我們將從齊、快、準著手,力爭以高質量的演出迎接年度文藝匯演。

 四、訓練時間

每周一、二、三、四、日課外活動時間。

 五、活動地點

舞蹈教室

 六、活動措施

1、引導孩子觀看舞蹈錄像,幫助他們感受舞蹈的魅力。

2、逐段示范和講解動作,進行個別輔導。

3、結合個人練習與個別輔導,提高訓練效果。

4、鼓勵孩子們互幫互助,利用優秀學生的示范進一步提升整體水平。

舞蹈教學計劃 5篇

 一、情況分析:

中班和大班的幼兒在年齡上存在一定差異,大班的孩子們已經有了多年的舞蹈基礎,音樂感受能力和協調能力的發展相對成熟。而中班的孩子們正處于起步階段,特別是一些新插班的幼兒對舞蹈幾乎沒有了解。這種年齡結構的混合班級使得教學難度加大,因此我們計劃在下學期的舞蹈興趣班中,重點加強對中班幼兒的訓練。由于中班幼兒的協調能力和音樂感知能力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盡管他們對舞蹈充滿熱情,但在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上還需要提升。教師需要設計出新穎且適合的教學活動,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通過耐心的指導來增強幼兒的親切感,提高他們的舞蹈學習能力。大班幼兒的教學也同樣重要,我們將采用分層次教學和大班帶小班等多種形式,確保每個幼兒都能在舞蹈興趣班中有所成長。

 二、工作目標:

1、通過教師的指導,激發幼兒對舞蹈的興趣,發展其舞蹈潛能,以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2、訓練幼兒的協調性、速度、力量、耐力、爆發力及柔韌性等基本素質。

3、進行形體訓練,掌握簡單的舞蹈基礎動作,培養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節奏感。

4、在訓練過程中提高幼兒的注意力、反應能力和動作協調性。

5、通過舞蹈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提升他們的情感表達與創作能力。

 三、具體工作安排

第一周:熟悉幼兒

芭蕾手位(配樂:秘密的庭院)

第二周:復習:芭蕾手位(配樂:秘密的庭院)

新授:走步和敬禮(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第三周:復習:走步和敬禮(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新授:鴨走步(配樂:來了一群小鴨子)

第四周:復習:鴨走步(配樂:來了一群小鴨子)

新授:音樂反應(一)(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第五周:復習:音樂反應(一)(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新授:音樂反應(二)(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第六周:復習:音樂反應(一、二)(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新授:手位(一)(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第七周:復習:手位(一)(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新授:手位(二)(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第八周:復習:手位(一、二)(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新授:推指繞腕(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第九周:復習:推指繞腕(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新授:綜合訓練(歌曲:小毛驢)

第十周:復習:綜合訓練(歌曲:小毛驢)

新授:雞走步(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第十一周:復習:雞走步(配樂:中國舞等級考試教材伴奏)

新授:綜合訓練(歌曲:小天使)

第十二周:復習:綜合訓練(歌曲:小天使)

新授:提腰、松腰(歌曲:泥娃娃)

第十三周:復習:提腰、松腰(歌曲:泥娃娃)

新授:民族舞蹈(一)(手絹花:喜洋洋)

第十四周:復習:民族舞蹈(一)(手絹花:喜洋洋)

新授:民族舞蹈(二)(手絹花:喜洋洋)

第十五周:復習:民族舞蹈(二)(手絹花:喜洋洋)

新授:民族舞蹈(三)(手絹花:喜洋洋)

第十六周:復習:民族舞蹈(一、二、三)(手絹花:喜洋洋)

第十七、十八周:復習本學期學習的基本動作及教學常規。

舞蹈教學計劃 6篇

教學目標:

1、著重培養幼兒對舞蹈的熱愛與興趣,使他們從基本動作入手,逐步深入,真正喜歡上舞蹈。

2、選擇旋律明快、富有新意的音樂,以吸引幼兒的注意,確保節奏感強,便于他們接受。

3、關注幼兒的個性發展,針對不同孩子的差異,實施因材施教,注重個別化教育。

周次和目標:

第一周:

1、練習基礎的站立姿勢及隊形安排。

2、介紹舞蹈課的基本規范與要求。

3、教授腳的基本形態和位置。

第二周:

1、復習腳的形態與位置。

2、教授手的形態和位置。

3、加強腳與手的形態及位置練習。

第三周:

1、基本功訓練——頭部和肩部的練習。

2、基本步伐——學習踮步和并步。

3、新授舞蹈組合:“小星星”(一)。

第四周:

1、復習舞蹈組合:“小星星”(一)。

2、基本功訓練——胸部和腰部的練習。

3、基本步伐——蹦跳步、開合跳和后踢步。

4、新授舞蹈組合:“小星星”(二)。

第五周:

1、復習舞蹈組合:“小星星”前兩節。

2、基本功訓練——含胸和屈腿練習。

3、基本步伐和手型——開掌與腳跟點地。

4、新授舞蹈組合:“小星星”(三)。

第六周:

1、復習舞蹈組合:“小星星”前三節。

2、基本功訓練——勾腳與繃腳練習。

3、基本手型——單指與空心拳。

4、新授舞蹈組合:“小星星”(四)。

第七周:

1、復習舞蹈組合:“小星星”前四節。

2、基本功訓練——振臂與前腰的練習。

3、新授舞蹈組合:“小星星”(五)。

第八周:

1、基本功訓練——雙屈腿與腰部柔韌性練習。

2、強化復習所有舞蹈組合:“小星星”。

第九周:

1、基本功訓練——胯部與膝部的練習。

2、基本手型——蘭花掌的練習。

3、新授舞蹈組合:“快樂舞”(一)。

第十周:

1、復習舞蹈組合:“快樂舞”(一)。

2、基本功訓練——腳腕與手腕的練習。

3、基本步伐——腳尖點地和重心移動。

4、新授舞蹈組合:“快樂舞”(二)。

第十一周:

1、復習舞蹈組合:“快樂舞”前兩節。

2、基本功訓練——仰臥舉腿與壓胯練習。

3、基本步伐——膝彈動。

4、新授舞蹈組合:“快樂舞”(三)。

第十二周:

1、復習舞蹈組合:“快樂舞”前三節。

2、基本功訓練——地面踢腿的練習。

3、基本步伐——小碎步的練習。

4、新授舞蹈組合:“快樂舞”(四)。

第十三周:

1、復習舞蹈組合:“快樂舞”前四節。

2、基本功訓練——地面搬腿的練習。

3、新授舞蹈組合:“快樂舞”(五)。

第十四周:

1、強化復習所有舞蹈組合:“快樂舞”。

2、基本功訓練——仰臥起坐與背肌練習。

第十五周:

1、熟練基本功訓練(一)。

2、熟練基本功訓練(二)。

3、跟隨音樂的節奏完成所有基本功動作。

第十六周——第十九周:

1、在單一舞蹈動作的基礎上進行隊形變化,形成完整的舞蹈表現。

2、復習所有動作組合,為匯報演出做好準備。

第二十周: 匯報演出

舞蹈教學計劃 7篇

一、班級特點分析

舞蹈教學班主要招收5-12歲之間的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們正處于對新事物充滿好奇的階段,培養他們對舞蹈的興趣至關重要。通過基本功訓練、身體柔韌性提升、舞步組合以及節拍和旋律的學習,這些課程旨在增強學生的協調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同時也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增進對舞蹈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

針對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我們編排了豐富的課程內容。希望通過簡單的舞姿、基本站位、流暢的動作和小舞蹈組合訓練,讓學生在活動中更好地運用自己的身體,提升他們的柔韌性、模仿能力和表現力,使他們對這門課程更加熱愛。

三、教學內容

1) 課前熱身游戲

2) 基本舞蹈動作與練習(包括芭蕾、民族舞等)

3) 6個音樂舞蹈小組合,及2個完整的舞蹈片段,這是本課程的核心內容。

組合練習分為:頭部、腿部、腰部練習,波浪手與擺臂練習。

舞蹈片段包括:一個民族舞和一個流行爵士舞。

四、教學效果

1、學生的軟開度達到基本要求(如橫叉、豎叉、下腰及壓腿)。

2、模仿能力顯著提高(能迅速、形象地模仿老師的動作)。

3、表現力增強(在跳舞蹈小組合時能夠流露出表情與自信)。

五、教學手段

1、制定每節課的具體教學目標、內容及重難點。

2、每次新課開始時,由老師進行示范,以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3、分步驟教授課程內容。例如:壓腿練習(10分鐘)。

步驟:

1、教授壓腿的正確方法;

2、教師示范并口數節拍;

3、在口數節拍中,指導學生進行壓腿練習;

4、學生單獨完成練習;

5、結合音樂,完成舞蹈組合。

六、教學計劃

課程分為四個主要階段進行訓練。

1、通過生動、有趣的地面活動,引導學生從頭到腳全面活動每一個關節和肌肉,進行基礎舞蹈動作訓練。

2、將單一動作練習和音樂組合相結合,通過講解、示范和重復練習,為后續學習奠定基礎。

3、在前期課程的基礎上,增加組合訓練的密度,并不斷鞏固基礎課程,加入舞蹈小段落的練習,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表現力。

舞蹈教學計劃 8篇

 一、教學目的

本舞蹈教學計劃旨在針對初學者,尤其是幼兒的特點,幫助他們在舞蹈世界中找到樂趣和興趣。我們將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激發孩子們對舞蹈和音樂的熱愛,從而培養他們的身體協調性、節奏感和自信心。這一段時間的學習也為未來更深入的舞蹈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任務

1、激發幼兒對舞蹈及音樂游戲的興趣

2、讓孩子們認識身體的基本部位及空間的基本概念(上、下、左、右、前、后),并進行初步的身體協調性訓練

3、學習基本的站姿和坐姿(如雙跪坐、交叉盤坐、伸腿坐等)

4、培養根據音樂節拍動作的能力,增強節奏感

5、教授幾個簡單舞蹈,讓孩子們在集體環境中自信地表演

 三、教學內容安排

1、活動部分

第一部分:帶領孩子們沿教室四周活動,播放動感的音樂,通過不同速度的走步、雙手拉手繞圈的小跑以及各種造型和步伐的變換,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

第二部分:師生一起進行熱身運動,孩子們分成兩排,老師面對他們,引導他們活動頭部、頸部、肩部等身體各部位。

2、軟開度初步訓練

包括簡單的前壓腿、側壓腿、彎腰等練習。

3、舞蹈組合

A、學習身體的基本部位,通過唱和跳結合的方式,幫助孩子們認識雙手和雙腳的左與右,提升他們手腳的協調配合能力;

B、進行碎步和跳步的練習,依據孩子們的步伐選擇合適的音樂,讓他們在歡樂的氛圍中培養平衡感和節奏感;

C、訓練基本的舞蹈坐姿,結合雙跪坐、交叉盤坐等坐姿,引導孩子們保持挺胸拔背的姿態;在伸腿坐時,教導他們注意腳尖繃緊、雙腿發力,通過示范和糾正動作,提升他們的自我意識;

D、模仿和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孩子們模擬日常生活中的小動物,伴隨音樂進行練習,以激發他們的想象力;

E、訓練孩子們根據音樂節奏進行單次動作的練習,增強他們的節奏感。

地面練習:

1、壓腿、劈叉(正壓、側壓)

2、柔手組合

基訓組合:

1、手位

2、擴指

3、轉手腕

4、擺臂

5、波浪動作

6、彎腰、轉腰

7、提腰、放松腰部

8、含胸、展胸

9、松肩

10、勾腳、繃腳

11、吸腿、伸腿

12、學習中國舞相關的考級教材

13、學習一個完整的舞蹈作品

舞蹈教學計劃 9篇

一、教學目標:

通過舞蹈教學,培養學生的舞蹈基本技能和藝術素養,使其能夠自信地在舞臺上展示自我,了解舞蹈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內涵。

二、教學內容:

1. 基礎訓練:包括身體柔韌性、力量和協調性的訓練,重點在于基本動作的規范性。

2. 舞蹈作品學習: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水平的舞蹈作品,注重舞蹈的表現力和情感傳達。

3. 舞蹈創作: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內容進行創作,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舞蹈表達能力。

三、教學方法:

采用示范教學和互動式教學相結合的方式,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舞蹈動作。注重課堂氣氛的活躍與學習興趣的激發。

四、評估方式:

通過課前的準備、小組展示和期末匯報演出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估,并給予相應的反饋和指導。

五、資源準備:

準備好適合的音樂曲目、舞蹈服裝及道具,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確保學生在課堂上能有充分的發揮空間。

舞蹈教學計劃 10篇

 二、教學措施:

1、精心選材、以美動人。

教師應挑選一些旋律動人、風格獨特的舞蹈音樂,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隨著音樂的節奏,通過肢體動作來展現自己的情感與理解。

2、用情啟迪,以心感人。

教師的情感投入與語言魅力是激發學生興趣的基礎,豐富的表情和生動的語言能有效提高課堂氛圍。

3、潛心策劃、以趣引導。

在“興趣導向教學”的基礎上,教師應設計多樣化、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掌握舞蹈技巧,同時激勵他們用創意和想象力展示自己的動作。

4、實踐與示范相結合,形成互助學習的氛圍。教師可以讓表現優秀的同學帶領其他同學進行共同練習,以此提升整個班級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

九月份

1、基本舞步訓練:正步、半腳掌交替、活步、碎步、舞姿碎步、雙手擺動、順風象步。

2、基本舞步組合練習。

十月份

1、地面運動與提沉訓練。

2、提沉運動組合練習。

3、基本手位訓練:提肘、五花手、側肩、平托、順風手、雙托、斜托手。

4、基本手位組合練習。

十一月份

1、柔韌性訓練:關節靈活性、前屈、后仰、單肩、雙肩、環肩運動、手指推拉、肩部壓拉。

2、柔韌性組合練習。

3、腳踝訓練:腳趾勾拉、腳踝繃拉、單腳勾、雙腳勾、外環運動、內環運動。

4、腳踝組合練習。

十二月份

1、髖關節的靈活性訓練:打開胸部、側壓髖、側抬髖。

2、髖關節靈活性組合練習。

3、腰部訓練:上半身、下腰、側腰。

4、腰部組合練習。

舞蹈教學計劃 11篇

一、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任務和教學基本要求

1、課程的性質、教學目的:

舞蹈教學計劃是一門兼具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課程。其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通過系統學習,掌握舞蹈藝術的基本技能與知識,提升舞蹈表達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獨立開展舞蹈教學和表演的能力,力爭在畢業后能夠成為優秀的舞蹈教師或表演者。

2、教學任務:

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夠在舞蹈表演中展現出優雅的姿態,完整流暢地演繹各種舞蹈風格,掌握舞蹈的基礎理論,具備編創幼兒舞蹈及組織舞蹈教學的能力。

3、教學基本要求

舞蹈教學計劃涉及到規范性、理論性及實踐性強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幼師的專業培養目標,注重“三基”內容的傳授,確保學生對教學內容全面理解,融會貫通,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

二、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銜接、配合關系

本課程應以舞蹈基本理論和舞蹈技能訓練為基礎,并與音樂教學法密切配合。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

1、教學方法:

本課程著重于實踐,力求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工作需求,強化技能訓練,提升學生的舞蹈素養。同時需依據培養目標,強調實踐環節,以增強感性認識。

2、教學形式:

為了確保每位學生能夠達到培養目標,教學方式以教師講解和示范為基礎,同時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實施小組教學和個別指導相結合。

3、教學目的及教學要求: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學生初步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識,展現正確的身體姿態,掌握舞蹈的基礎步伐,體現出一定的力度和節奏感,保證舞蹈動作的協調性。

4、學時安排60學時

開設內容:民族民間舞、芭蕾基訓、中國古典舞身韻、幼兒舞蹈考級。

教材:北京舞蹈學院民族民間舞教材;解放軍藝術學院芭蕾基訓;北京舞蹈學院古典身韻教材;北京舞蹈學院幼兒舞蹈考級教材。

5、教學內容:

一、理論課

1、掌握舞蹈的定義、種類,了解中國舞蹈的發展歷程。

2、熟悉舞臺的平面布局、空間定位及常用舞蹈術語,學會進行舞蹈記錄。

二、舞蹈基本訓練

1、學習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和腳位。

2、進行不同節奏下的腳位站立、腳腕和胯關節訓練,增強腰部和胯部力量,進行壓腿、跑腿訓練及基本舞步訓練,完成身段組合訓練。

三、民族民間舞訓練

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風格和動作特點,學習各種步伐及手臂動作,掌握至少1-2個弦子組合和踢踏組合。

四、芭蕾基訓

包括扶把椅的基本動作與節奏訓練,提升身體控制能力。

五、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

地面元素訓練包括提沉、沖靠、旁移及其他基本動作。

六、幼兒舞蹈考級

1、走步 《快樂節奏》

2、音樂反應《小星星》

3、擴指 《小手拍拍》

4、手臂動作 《小手搖搖》

5、彎腰、轉腰 《小花朵》

6、前壓腿 《小貓走路》

7、雙吸腿 《跳跳歌》

8、腳位 《小司機》

9、頭的動作 《小鳥飛翔》

10、擺臂 《快樂舞動》

11、蹦跳步 《小兔跳》

12、平踏步 《開小車》

13、游戲 《舞蹈嘉年華》

舞蹈教學計劃 12篇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姿態與動作技巧。

2、幫助學生了解舞蹈藝術的特點,激發他們對舞蹈的熱情,培養對舞蹈的濃厚興趣。

3、通過介紹不同舞種如芭蕾、古典舞、爵士舞,總結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使他們領略舞蹈的魅力,提高藝術素養。

4、通過舞蹈訓練提升學生的自信,使他們學會用眼睛表達情感。

 教學重點:

1、掌握基礎舞蹈技巧與訓練。

2、提高舞蹈動作的協調性。

3、增強舞蹈的表現力。

 教學難點:

1、舞蹈中眼神與動作的配合。

2、理解歌曲情緒以及在舞蹈動作中的體現。

 教學進度:

第一周——第三周:基礎訓練·基本站姿·手位訓練·基礎舞蹈組合。

第四周——第六周:繼續基礎訓練·提升芭蕾舞姿·芭蕾技巧·基礎擦地練習·擦地組合。

第七周——第八周:手位組合·準備運動會開場舞蹈。

第九周:復習與鞏固。

第十周——第十二周:基礎技能訓練·古典舞聲韻練習·爵士舞基礎·元旦開場舞編排。

第十三周——第十五周:繼續基礎訓練·爵士舞組合·準備元旦演出。

第十六周——第十七周:復習基本組合·芭蕾與古典舞組合·爵士舞組合·元旦表演的整合。

第十八周:課程總結。

注:每學期確保學生能掌握一支舞曲,能夠獨立隨音樂表演。每種舞蹈的內容與強度將根據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而定。

舞蹈教學計劃 13篇

 一、教學前現狀分析:

在本學期,我和王迪將繼續擔任全園舞蹈興趣班的教師,教授的舞蹈課程是《芭蕾》。咕咚、嘟嘟、貝貝這三個班的學習進展較為理想,其中中大班因其年齡更大,因此在舞蹈技能上掌握得更為扎實。經過上學期的訓練,這些孩子已經熟練掌握了《芭蕾》的基本手位和腳位。他們還學習了一些基礎動作,如半蹲和全蹲,以及地面壓腿、踢腿和壓胯等基本功。隨著新的小班孩子的加入,我們將在授課中首先激發他們對音樂和芭蕾的興趣,其次教授一些舞蹈的基本要領、基本功及簡單舞蹈動作。

 二、舞蹈教學計劃

本學期的舞蹈課程將根據小、中、大三個不同年齡段進行安排。

小班的孩子年齡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動作協調性較差。本學期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幼兒對舞蹈的興趣,同時鼓勵他們在眾人面前自信表演,增強表達能力。

中班的孩子在接受能力上有了顯著提高,本學期我們將逐步引入一些劇目動作,難度會相對增加,幼兒們還將繼續強化正確的站姿及基本功的練習。

大班的孩子接受能力和學習速度是最強的,因此課程安排與中班相似,重點是復習手位和腳位,并學習新的基本動作(如二至五位的半蹲和全蹲),基本功練習包括把桿壓腿、地面踢腿、下叉(豎、橫)及下腰等。他們還將學習新的劇目。

 三、學期總目標:

1、對于大班生,主要關注于新的芭蕾基本動作與劇目的學習,掌握動作要領和基本功。

2、在小班中進一步提升幼兒的四肢協調能力以及對舞蹈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大班的孩子將練習更為復雜的動作以增強協調性和穩定性。

3、準備成品劇目。

 四、舞蹈教學要求

1、培養幼兒對舞蹈和運動的興趣。

2、幫助幼兒根據音樂節拍進行相應動作,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節奏感。

3、讓孩子們學會幾種基本舞步和動作,進行多樣的律動、歌表演,并能在眾人前自由、自信地表演。

舞蹈教學計劃 14篇

一、班級特點分析

舞蹈教學班主要招收4~6年級的學生,這個階段的孩子們逐漸具備一定的自我意識和表達能力,學習的重點在于培養他們對舞蹈的熱愛和興趣。課程中會進行舞蹈基本功練習,注重身體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學習舞蹈節奏、基本動作組合,以及小型舞蹈表演,通過這些練習提升學生的基本素養、藝術修養與音樂感知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舞蹈。

二、教學重點

基于這一年齡段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本課程旨在通過簡單易懂的舞蹈站位、舞姿及動作組合,讓學生能夠更加自如地使用自己的身體。在課程結束后,期望學生在柔韌性、模仿能力和表現力等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并對舞蹈產生更大的興趣。

三、教學效果

1、基本的軟開度達到一定標準(包括橫叉、豎叉、后腰及壓腿等)。

2、模仿能力(能夠快速且形象地模仿老師的動作)。

3、表現力(在舞蹈組合中能夠展現一定的表情和自信)。

四、教學手段

1、制定清晰的每節課教學目標,包括教學內容、重難點與目的。

2、在授課前,由老師示范并引導學生學習新內容。

3、課程內容的教授遵循步驟。如:壓腿練習(10分鐘)流程:

(1) 教授正確的壓腿技巧;

(2) 教師進行示范,并口數節拍;

(3) 口數節拍,指導學生進行壓腿練習;

(4) 口數節拍,學生單獨練習;

(5) 配合音樂完成組合。

五、教學計劃

根據每期課時,將內容劃分為四個階段進行練習。

1、通過有趣的地面活動,引導學生動用身體每個關節與肌肉,進行單一舞蹈動作的練習。

2、將單一動作練習逐步過渡到音樂組合中,通過反復練習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3、這一階段是整個教學中最為重要的,要在前期課程基礎上加大組合練習的頻率,同時鞏固基礎課程,加入舞蹈小段落練習,鼓勵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全面復習本學期已學內容。

舞蹈教學班教學進度:

第一周:

1、學習基本舞蹈方位、手位及腳位。

2、進行基本功練習。

第二周:

1、學習組合手位。

2、繼續進行基本功練習。

3、進行舞蹈小游戲,激發興趣。

第三周:

1、進行節奏練習。

2、學習組合勾繃腳動作。

3、學習壓腿技巧。

第四周:

1、加強基本功練習。

2、學習新的舞蹈組合。

第三周:

1、復習已學舞蹈組合。

2、學習新組合波浪動作。

3、排練小型舞蹈。

第五周:

1、加大基本功的練習時間。

2、進行舞蹈的排練。

第六周:

1、復習鞏固組合和基本功。

2、加大舞蹈排練的力度。

舞蹈教學計劃 15篇

一、課程性質

舞蹈作為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其對于美的教育功能在當今的教育界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認可。隨著我國幼兒教育專業的不斷改革,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養已經成為提升幼兒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而舞蹈專業技能的培養在其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舞蹈不僅滲透于幼兒教育的各個方面,更對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基于此,特制定我院幼師專業的兩年制舞蹈教學計劃,以系統化、規范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出從事幼兒教育與教學的專業人才。

二、舞蹈課程的教學目標

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1、課程性質:舞蹈課程是專為幼師專業班開設的一門專業技能課程。

2、教學目標:通過兩年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設置,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舞蹈體態;鍛煉和提高完成舞蹈動作所需的綜合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幼兒舞蹈教學中,使學生掌握幼兒舞蹈教育與教學的技巧、訓練方法及幼兒舞蹈創編的相關知識;提升學生的舞蹈綜合素質,使他們在畢業后能夠順利承擔幼兒園舞蹈教育的職責,成為合格的幼兒教師。

三、教學內容和要求

1、教學內容

(1)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掌握一定的舞蹈理論知識,具備良好的舞蹈體態,能夠完整、流暢、正確且優雅地完成舞蹈動作。

(2)了解不同民族和民間舞蹈的風格與特點,學習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和民間舞蹈及其動作素材,掌握四到五種主要民族民間舞蹈的基本節奏、常用動作以及簡單實用的表演組合,以提升學生的舞蹈動作表達能力。

(3)掌握幼兒舞蹈的教學方法,能夠講解和示范舞蹈動作,并有效組織和領導幼兒進行舞蹈活動,同時具備一定的幼兒舞蹈作品創編能力。

(4)在教學中注重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樹立為幼兒教育事業服務的理念,激發對兒童的熱愛和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鼓勵創造性、表現力,以及活潑愉快的情緒,樹立團隊合作意識,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提高其文明行為和文化藝術素養。幼師舞蹈專業的教學目標和任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整體,通過課內外及社會實踐活動共同實現。

2、教學基本要求

幼師專業的舞蹈課程既有理論性又具規范性和實踐性。教學過程中應緊密圍繞本專業的培養目標,突出重點,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全面掌握教學內容,實現課程目標。本課程應與理論基礎、幼兒生理心理學及幼兒音樂教學相結合。

四、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的建議

1、教學方法

本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實踐為主。在教學中需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與幼兒園的需求,及時根據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加強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綜合舞蹈素質,并著重突出實踐環節。

2、教學形式

為確保每位學生能達到培養目標,教學形式應以教師講解和示范為基礎,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水平實施小組教學和個別指導,并通過回課檢查,促進學生的持續進步。組建舞蹈隊,選取優秀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以此帶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五、各項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及授課時數比重

1、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規定,舞蹈課程每周授課2課時,兩學年合計授課128課時。

2、舞蹈教材內容的要求:

(1)舞蹈基礎理論

舞蹈相關的基礎知識;幼師專業舞蹈教學的目標和任務;舞蹈的基本術語、內容與形式;人體結構與舞蹈表現;舞蹈動作的基本記錄方法;幼兒舞蹈的特征及教學方法;幼兒舞蹈創編的原則與方法。

(2)舞蹈的基本功訓練:

培養正確的身體姿態,塑造健康的體型,發展身體的協調性和柔韌性,并提升與舞蹈相關的身體素質,最終使學生掌握舞蹈的基本動作及幼兒舞蹈的基本步法與組合。

(3)民族民間舞蹈:

我國各民族舞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鑒于授課時間和教學目標的限制,本課程將重點介紹如漢族、藏族、蒙族、維吾爾族及傣族等民族的舞蹈風格、基本動作及組合,同時重點學習本民族地區的舞蹈。

(4)幼兒舞蹈:

幼兒舞蹈的基本舞步及其組合,涵蓋不同年齡段和形式的幼兒舞蹈。

(5)綜合素質與幼兒舞蹈教學創編:

學習成熟的舞蹈作品,培養學生的示范、課堂組織能力。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訓練,包含有命題和無命題的形式。

舞蹈教學計劃 16篇

 目標:

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芭蕾舞技巧,使其能夠在舞臺上自信地展現優雅的舞姿。

 課程安排:

第一節課:芭蕾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動作

1、了解芭蕾舞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2、學習基本的芭蕾舞步伐,如爬行、轉腳、跳躍等

3、通過練習基本動作,增強學生的柔韌性和身體的控制能力

第二節課:芭蕾舞的技巧和表現力

1、掌握芭蕾舞的舞蹈技巧及表演時的身體姿態和手臂動作

2、通過排練和表演,提升學生的舞蹈表達能力和自信心

第三節課:芭蕾舞音樂的感受與表演準備

1、學習芭蕾舞伴奏音樂的特點及其與舞蹈的結合方式

2、組織學生分組進行舞蹈小演出,并提供相互反饋

 評估方式:

通過考試、表演和小組項目進行綜合評估。考試內容包括舞蹈基礎知識和基本動作的掌握,表演包含小組和個人的展示,而小組項目則需要組織并編排一段芭蕾舞。

《舞蹈課程教學安排(通用16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安市| 莎车县| 龙江县| 亳州市| 青神县| 潼关县| 大埔区| 科尔| 富宁县| 黑水县| 龙陵县| 五大连池市| 墨脱县| 遂溪县| 博野县| 名山县| 四子王旗| 织金县| 宜兰市| 普陀区| 南通市| 巩义市| 西华县| 弋阳县| 安远县| 鹤峰县| 夏津县| 呈贡县| 余江县| 乌什县| 梅河口市| 金山区| 安西县| 巴楚县| 钦州市| 宣城市| 临武县| 德清县| 荥经县| 乌审旗| 浏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