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學數學教學方案最新制定
根據新的教育理念,針對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強調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的互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學模式應以學生為中心,鼓勵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和實踐能力的提升,同時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材內容包括數字認識、加減法、圖形分類和鐘表識別,重點在于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目標旨在幫助學生熟練掌握數字及其運算,理解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策略包括利用學生已有經驗設計活動,開展與生活相關的實踐活動,以激發學習興趣和動機。通過有針對性的輔導措施,關注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
根據新的教育理念,圍繞課堂教學展開,深入探討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方法的相互關系,逐步完善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小學一年級數學教學模式,以促進學生真正的自主學習。我們需恰當地把握傳承與創新、質量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切實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研活動的整體質量,努力使我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以學生為中心,以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及探究學習為主線,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充分考慮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營造熟悉的學習情境,以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增加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挑選和設計生動有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數學的樂趣。鼓勵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學習,使他們在合作與探索中共同成長。
二、學情分析
我有幸教授一年級的班和班。盡管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接受了一定的學前教育,但他們的基礎知識差異較大,尤其有個別學生對數字的理解能力較弱。學生在幼兒園期間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并未得到充分培養。初入小學,他們對新環境感到陌生與不安,卻也展現出天真、活潑、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本學期我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以及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方面。
三、教材分析
這一冊的教材涵蓋了以下內容:數一數、比一比、10以內數的認識與加減法、圖形的認知、分類、11~20的數的認識、鐘表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數學實踐活動。其中,重點教學內容為10以內的加減法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
1、熟練地數出20以內物體的數量,能夠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熟悉10以內各數的組成,能夠讀、寫0~20的各數字。
2、初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認識加減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初步建立加減法之間的聯系,并熟練計算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3、能根據加減法的含義與算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并能使用這些符號來表示數字的大小。
5、直觀的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6、初步掌握分類的方法,能夠進行簡單的分類。
7、初步認識鐘表,能夠識別整時與半時。
8、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增進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做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際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目標
1、能夠熟練數出20以內的物體數量,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和大小,熟悉10以內的數的組成,并能讀寫0~20各數。
2、初步理解加減法的含義,認識加減法算式的組成,了解加減法的關系,并熟練進行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運算。
3、初步學會通過加減法的理解和算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4、能夠識別符號“=”、“>”、“<”并使用這些符號來比較數字大小。
5、具備對立體和平面圖形的直觀認識,初步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
6、初步掌握分類的方法,并能夠進行簡易分類。
7、能夠初步了解鐘表的使用,識別整時與半時。
8、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提升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自信心不斷增強。
9、培養認真完成作業、保持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關系。
五、教學措施
1、重點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根據他們的已有知識設計相關活動內容。
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而非單純的信息傳遞。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理解數學概念,獲得數學方法,并提升用數學進行交流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教學策略包括:
(1)充分利用學生的現有經驗,提供熟悉的活動情境,幫助他們理解數學概念并構建相關知識。
(2)選擇現實生活中的開放式學習活動,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交流思考,領會數學知識的含義。
(3)安排與現實生活相關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4)設計符合兒童興趣的學習材料和活動情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
(5)結合兒童實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2、結合數字的認知與計算,讓學生逐步建立數的概念,提高計算能力。
數字和計算知識的形成與發展是相互關聯的。認知數字是計算的基礎,而計算又能加深數字的理解。在教學中要逐步擴大數字范圍,并結合基本計算知識,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鞏固所學內容。
3、注重對數字概念的理解,使學生意識到數字可用于表達和交流,初步建立數感。
數字概念的建立對兒童的數學學習十分重要,是其后續學習的基礎。盡管許多學生在入學時已具備一定的數數能力,但對數字的概念卻未必清晰。實施認數教學時,需要涵蓋數的基數、數的順序、數的大小、數的序數含義以及數的組成等內容。
4、允許多樣化的計算算法,讓學生選擇合適的計算方式。
在例題中展示多種算法,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選擇,促進他們自主發現而不是急于評價算法的優劣,讓學生了解不同算法的特點。
5、通過直觀教學幫助學生認識立體與平面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生的生活中與圖形和空間息息相關,教學須利用他們已有的經驗,通過豐富的觀察、操作及游戲活動,深化對物體形狀和圖形的感性認識,激發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學習興趣。
6、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及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逐步學習如何用數學思考問題,培養應用意識。
7、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培養應用意識與實踐能力是當前數學教育改革的重點。課堂教學不僅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能力,更要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的來源與用途。讓學生參與實際活動、解決問題,是培養他們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8、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倡導開放和創造性的教學方法。
教師應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的教學活動,鼓勵他們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及時給予指導與幫助。
六、培優輔差實施措施
1、明確培養與輔導的對象。優秀生為班級前20%,學困生為后20%。
優等生的選擇標準包括:
(1)班級名次靠前但本學科成績較低的學生;
(2)在本學科學習中表現優異且具有潛力的學生。
學困生的選擇標準為:
(1)學習成績不理想但積極性較高的學生;
(2)基礎較好但成績不理想的學生。
2、教師需對選定的輔導對象進行深入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通過額外輔導以提高他們的能力,且做好記錄。
3、定期與學生進行溝通,幫助他們調整學習態度,明白學習的重要性,并利用課外時間加強基礎知識的輔導。
4、開展細致的思想教育與家訪工作,促進與家長的溝通,形成教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