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教學安排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材采用專題與文體相結合的編排模式,內容包括閱讀和綜合性學習,輔以古詩詞背誦和名著導讀。閱讀部分的六個專題涵蓋戰爭、愛、建筑、科學、古詩文和自然山水,而綜合性學習同樣分為六個專題,強調探究式學習,避免填鴨式教學,注重學生自主理解能力的培養。教材在文言文方面將教學重心轉向深入學習,強化誦讀與探究,鼓勵學生探討和理解古文。寫作與口語交際訓練整合于綜合性學習和課文后練習中,注重寫作技巧和口語表達。針對學生能力差異,教學措施包括分層目標教學、實踐活動、創造良好學習環境等,以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和學習興趣。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的編排設計為專題與文體相結合的形式,內容分為閱讀和綜合性學習兩大塊,此外還有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及附錄等部分。閱讀部分涵蓋了六個專題,分別是:戰爭、愛、建筑(事物說明文)、科學(道理說明文)、古詩文和自然山水;而綜合性學習也同樣分為六個專題,內容包括:世界何時鑄劍為犁、讓世界充滿愛、說不盡的橋、走上辯論臺、蓮文化的魅力及如何搜集資料等。該教材的鮮明特點表現為:(1)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2)體現現代教育思想;(3)弘揚人文精神;(4)強調開放性;(5)注重策略引導。
文言文部分的編排采取單獨組元的方式,每單元包含五篇文言課文,共有兩個單元,課文篇數幾乎是以前的兩倍。這一變化顯然表明:過去一年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詩歌)教學只是個“入門”的階段,而本冊則是正式進入文言文學習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應當注重以下兩點:1、強化誦讀教學,確保學生讀得準確,并逐漸養成自發誦讀的習慣。本單元的背誦內容相當豐富,要求背誦《桃花源記》、《陋室銘》、《愛蓮說》、《大道之行也》、杜甫的三首詩歌;另外,學生還需要背誦《核舟記》的第二至第四段,總字數達1082字。2、倡導探究式學習,避免“填鴨式教學”,著重培養學生自行理解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使探究式學習取得最佳效果。
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
本教材中寫作及口語交際的訓練呈現出三種形式:1.整合于綜合性學習活動中;2.課文后面的“研討與練習”部分,基于課文內容而展開;3.以補充材料的形式出現。為了確保課程目標的實現,我們特地安排了記敘文和說明文的寫作練習。例如,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讓世界充滿愛》要求學生寫一篇記敘文,而第三單元的《說不盡的橋》則要求學生就某座橋撰寫介紹性文字,或寫一篇關于“家鄉城市某座立交橋的‘司機指南’型短文”,這些都是對寫作說明類文章的鍛煉。在課后的“研討與練習”中,除了相對較多的心得與體會的寫作任務外,也包括記敘類和說明類文章的寫作訓練,如《阿長與《山海經》》《蘇州園林》的課后寫作練習等。補充的寫作和口語交際訓練是對本冊寫作與口語交際教材的延伸,例如寫作部分補充了縮寫、擴寫、續寫、改寫等寫作知識與要求,而課后的練習中也有這些方向的練習。如《蠟燭》一課的練習要求學生設想老婦人的心理并將其寫下來,《老王》一課則要求改寫老王給“我”送香油和雞蛋的部分。口語交際訓練安排在課后及綜合性學習當中,關于口語交際的要求和指導則在補充材料中闡述。本冊教材中的“綜合性練習”仍分為“三大三小”,共設有六次。第一、三、五單元為大型綜合性學習活動,第二、四、六單元為小型綜合性學習活動。其中《世界:何時鑄劍為犁》的活動內容豐富,信息源多,涉及的問題也較為復雜,對學生查找與運用資料的能力、寫作研究報告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及辨識是非的能力都有較高要求。教學時應提前安排,合理布置,使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主性得到充分調動,爭取在這次活動中獲得全面鍛煉,體驗“綜合性學習”的樂趣。
語法與修辭知識要點
本冊教材“附錄”部分安排的語法知識主要為虛詞,需進行適當講解。學生需要掌握的修辭知識為對偶(亦稱對仗),了解適量對偶知識對學習古詩及辨識詞類有幫助。《杜甫詩三首》后的練習第三題有對這種修辭手法的說明,并要求學生嘗試寫對偶句,學生只需能夠判斷對偶句便可。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學會有目的的學習與生活,使班級學習目標與個人學習目標相結合;
2、幫助學生按照課堂教學目標逐步解決具體問題,將大的目標分解為小目標,從而順利實現大的學習目標;
3、繼續加強學習習慣的培養,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閱讀及科學解題的方法;
4、教導學生逐步積累、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從而根據每位同學的特點,指導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5、教育學生懂得珍惜時間,感恩父母的關愛,并以實際行動回報。
三、班級學生現狀分析
通過七年級一學年的教學觀察,整體來看,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在良好習慣(課堂聽講、記筆記、積極發言)方面正在逐步培養,學習興趣和態度也有明顯改善,語文綜合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了顯著提升,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能力差異較大,基礎薄弱,部分同學的語文成績仍舊不理想,主要表現在:對閱讀理解不足,缺乏表述觀點的勇氣,寫作能力欠缺,常常抓不住要領,對語文學習興趣不高,學習主動性不足。具體表現為:閱讀量少,語感不強,書寫凌亂,表達不清晰。
四、教學措施
1). 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及社會對語文的新要求出發,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實現教書育人。
2).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知識的綜合性,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間、能力間以及知識、能力和情感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致力于整體提高語文素養。
3). 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與想象力,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4). 教學過程中應突顯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科學訓練技能,全面提升語文能力。每堂課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精心備課,特別要重視備學生,避免繁瑣的教學方式,突出重點和難點,倡導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啟發式與討論式,鼓勵探究式學習,避免冗長的分析和機械練習。
5). 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打通課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6). 作文教學應貼近生活,富有生活氣息,題目靈活多樣,鼓勵寫隨筆和讀書筆記,嘗試互評,以改促寫,提升語文水平。
7). 實施分層目標教學,根據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利用課外進行優青輔導,力求整體提升。
8). 引導并鼓勵學生成立課外學習小組,培養合作精神,開展互幫互助,推進一對一的學習輔導,以幫助中下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成績。
9). 優化作業管理,培養學生自我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課代表、小組長的模范帶頭作用和監督功能,確保每課過關,每單元過關。
10). 作業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區分,因材施教,充分照顧不同學生的特點。
11). 利用競賽和學科活動等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讀書報告會、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以及手抄文學報的制作,鍛煉能力,提高興趣。
12). 課前安排一分鐘演講,內容可包括自我介紹、新聞資訊、小故事、成語解說等,以鍛煉表達能力。
13). 組織3-4次辯論活動,培養思維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并運用語文知識。
14). 組織至少一次采訪和調查活動。
15). 要求學生寫一篇小語文。
16). 進行開端的轉變,扭轉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
17). 在教學過程中多表揚學生的閃光點,盡量少批評,以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信心。
18). 開展網絡輔助教學,對有條件的家庭鼓勵學生利用語文教育網站,廣泛學習課外閱讀、優秀作文及寫作技巧,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積累豐富的語文素材,為寫好文化作文打下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