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人教版教學安排(通用2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旨在引導學生適應新環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興趣。教學內容包括數的概念、10以內的加減運算、圖形識別、鐘表認識等,重點在于掌握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目標設定為使學生能熟練數物體、理解加減法、識別數學符號、認識幾何圖形及鐘表等。通過豐富的教學方法,如游戲化教學、動手操作和小組合作,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他們的數學能力和實際應用。教學計劃強調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特別是中等生的學習需求,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與技能,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
一、學生情況分析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入學,對新環境充滿了好奇與探索的欲望。他們天真無邪,活潑可愛,但在學習上可能會面臨不少不適應,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引導與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及生活習慣,并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成為本學期的主要工作重點。
二、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涵蓋以下內容:準備課,位置,數字比拼,1至5的基礎認識與加減法,圖形認知,6至10的數字及加減法,11至20的數目認識,數學樂園,鐘表認知,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總復習。
三.教學目標:
1、能熟練數出20以內的物體個數,理解“幾個”和“第幾個”的意思,掌握數字的順序與大小關系,并能認讀、書寫1至20的數字。
2、初步理解加法與減法的含義,了解算式的組成部分,并能熟練進行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計算。
3、能夠通過加減法的基本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知符號“=”、“<”、“>”,并能用這些符號表示數的大小。
5、直觀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等幾何圖形。
6、初步掌握方向位置,理解上下、前后、左右的概念。
7、初步認識鐘表,能夠識別整時。
8、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培養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增強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全冊教學重點、難點
10以內的加法和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學生學習數及其計算的起點,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同時為后續多位數的計算打下基礎。掌握一位數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是小學數學的根基,是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重要知識與技能,務必要讓學生扎實掌握。
五、內容變動
1. 加強準備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二單元)
(1)將實驗教材的第一、二單元合并為第一個單元“準備課”,包括數一數和比多少兩個部分。數一數旨在了解學生數數的經驗,比多少則是對第二單元“比一比”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去掉了與數學學習關系不大的“比高矮”“比長短”。
(2)將“位置”從一年級下冊提前到上冊,主要學習“上下、前后、左右”。其中“左右的相對性”和“用第幾行第幾定物體的位置”被刪去。
2. 降低了難度
(1)將平面與立體圖形的認識分散編排,以便讓學生逐步適應。因此本冊中先重點學習立體圖形,平面圖形的學習安排在一年級下冊。
(2)鐘表的認識僅限于整時的識別,原本包括整時和半時的內容,半時的掌握被推遲到二年級上冊進行。
六、方法與措施:
1. 認真研究《標準》和教材的內容,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利用教材資源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數學知識引入課堂。
2. 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加強演示、觀察以及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體驗用數字和數學符號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
4. 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提升學習效果。
5. 在課堂教學中,重視設置有助于學生理解的問題,避免過于復雜或偏難的內容,要關注中等生與理解能力較慢的學生。
6. 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7. 每月組織一次作業評比活動,以激勵學生學習進步。
8. 重視對學生的正面評價,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以促進全面發展。
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2
一、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以下內容:數的概念與比量,10以內數的認識與加減運算,圖形的認識與分類,11至20的數的學習,鐘表的認識,20以內的進位加法,以及數學實踐活動。
二、教學指導思想:
始終圍繞學校的“啟智”教育目標,依據《數學課程標準》進行教學安排。
1、注重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提供熟悉的情境,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
2、豐富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內容,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理解現實中的數學應用。
3、選擇富有趣味性的學習素材和活動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數學學習體驗。
4、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互動與自主探索中共同學習。
5、把握教學要求,促進學生能力發展,適時改進學生評價方式,例如建立“課堂優秀發言集錦”。
三、本學期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方面:
1、使學生熟練數出20以內物體的數量,能區分“幾個”和“第幾個”,掌握數的順序與大小,學會讀、寫0至20的各個數字。
2、初步了解加法和減法的含義,認識加減法算式中的各個部分,掌握一位數的加法與10以內的減法運算。
3、初步學會運用加、減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認識符號“>”、“<”和“=”,并能使用這些符號表示數字的大小關系。<>
5、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圓形。
6、初步了解分類的方法,能進行簡單的分類活動。
7、初步認識鐘表,能夠識別整時與半時。
(二)、過程與方法方面:
1、能夠運用生活經驗,對數學信息進行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數據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簡單現象。
2、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與類比。
3、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實用性。
4、了解到同一問題可能有多種解決方式,擁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5、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結果。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下,對與數學相關的事物保持好奇心,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支持下,能夠克服數學活動中遇到的困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并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過程,感受到數學思考的合理性。
4、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發現并及時糾正數學活動中的錯誤。
5、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學習興趣,樹立良好的數學學習信念。
6、培養學生認真學習、認真完成作業、書寫規范的良好習慣。
四、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更多游戲化教學方式,激發他們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
2、課堂教學中,應選擇有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非過于復雜或廣泛的問題,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特別是關注中等生和思維相對較慢的學生。
3、布置有趣的作業,例如動手操作的任務,減少枯燥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適當指導家長如何正確輔導孩子的學習。
5、每月舉行一次作業評比活動,激勵學生比一比,誰的進步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