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課程教學安排(實用3篇)
我們不僅要傳授學生對歷史事件的基本知識,更要培養他們對歷史的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將歷史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對文化的尊重。這一階段的課程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使他們在認識過去的學會思考未來。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 1
本學期我將繼續負責七年級四個班的歷史課教學工作,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順利完成教學內容,特制定本學期的歷史教學計劃如下:
一、對教材的理解及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延續上冊的中國古代史主題,主要涵蓋隋唐至明清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共計22課時,另外安排八節活動課以增強實踐性。
二、教材知識體系及重點內容分析
(一)、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
⑴ 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
⑵ “貞觀之治”及其對社會的影響
⑶ “開元盛世”的成就與武則天的統治
⑷ 唐與吐蕃的民族關系
⑸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情況
(二)、宋元時期的經濟南移與民族關系
⑴ 宋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
⑵ 宋代社會生活的變化
⑶ 遼、宋、西夏及金的政權并立
⑷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與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明清時期的統一與社會危機
⑴ 明清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⑵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⑶ 壘山抗倭與雅克薩之戰的分析
⑷ 清代邊境管轄的加強
⑸ 閉關鎖國的表現與歷史影響
三、認知能力與情感、教學目標的培養
⑴ 通過學習本冊教材,使學生認識中國古代的重要歷史人物、事件,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
⑵ 學生能夠閱讀基礎歷史讀物,理解歷史圖表,掌握古代紀年以及計算歷史年代的方法,初步培養學習歷史的技能與方法。
⑶ 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深化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
四、教學對策與措施
1、針對學生存在的“歷史無用論”觀點,適時結合歷史學習的現實意義進行教學。
2、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多樣的課堂活動,如歷史劇表演、歷史漫畫比賽、詩歌朗誦及歌曲演唱等,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
3、對于學習態度不夠專注的學生,加大課堂練習及提問的頻率,加強復習力度。
4、為提升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開展“歷史人物大家談”的演講活動,培養其表達能力。
5、及時發掘對歷史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鼓勵他們加入“歷史興趣小組”,進行更深層次的歷史素質訓練,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 2
在新學期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圍繞教研中心和學校的核心任務,如“集體教研”、“學案導學”和“習慣培養”,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目的是在繼續推進素質教育的關注學生的成長與全面發展,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進而提升教學質量。在總結上學期工作的基礎上,我結合學校的教學要求,制訂了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將教授七年級(1)、(2)班的歷史,共計約90名學生。七年級是學生學習歷史的起步階段,學生特點方面:他們活躍好動,喜歡發言,傾向于表達自我,同時對新知識有濃厚的好奇心。歷史作為一門新學科,學生們普遍對其充滿興趣。但由于七年級學生思維尚未成熟,加之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課堂表現不夠積極,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規范將是新學期的重點工作。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將是今后教學的關鍵。
二、工作計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本學期主要教學《中國歷史》第一冊,內容涵蓋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與變革、統一國家的建立等重要單元。學生需理解中國歷史上的主要事件、重要人物及其影響,掌握各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利用課本中的史料、圖片及相關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升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他們的歸納與運用知識的技巧。通過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評價,幫助學生掌握評價歷史的能力,鼓勵他們在“我的三分鐘我展示”活動中展示自我,以促進綜合素質的提升。
思想目標:在傳授歷史知識的注重思想教育。通過對中華文明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歷史人物的杰出貢獻,從中激勵學生秉持探索與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品格。
教學重點:學生需掌握夏、商、周的更替、秦的統一與滅亡、漢朝的統一以及三國鼎立的形成等重要歷史事件。
教學難點: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特別是知識的靈活運用。
教學進度:
嚴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制定的進度表執行。
具體措施:
(1)研究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常規教育,幫助他們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習慣;
(2)深入研討教材,提高對教材的駕馭能力,學習初中歷史的教學方法;
(3)完善學案導學模式,精心設計每節課的學案,提升課堂效率;
(4)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加強各類能力的訓練;
(5)發揚集體教研的力量,積極參與集體備課,借助集體智慧共同提升教學水平。
對學生的培養計劃:
1、加強德育教育。通過歷史課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協助班主任管理學生的日常行為,關注學生的發展,及時溝通問題,形成合力。
2、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措施包括:
(1)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通過學案檢測預習效果;
(2)培養聽課、做筆記的習慣,經常檢查以督促落實;
(3)培養主動復習的習慣,激勵學生主動鞏固知識;
(4)鼓勵學生整理資料,確保資料的妥善存放;
(5)借助“我的三分鐘我展示”提升表達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6)通過不同形式的專項訓練,增強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專業發展計劃:
(1)積極參加校本培訓,了解學校工作目標,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
(2)參與教科研活動,聽評課互相學習,進行課題研究,提高業務能力;
(3)掌握信息技術,提高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
(4)在完成本年級教學任務的適時梳理其他年級的教材,保持知識的連貫性。
七年級歷史教學計劃 3
一、學情分析
在本學期,我負責七年級四個班的歷史課程。在這些學生中,部分同學對歷史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另一些同學則顯得無動于衷。上一學期,歷史科目的平均成績大約為79分,整體情況較為理想,但為了在本學期實現更大的成績提升,我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的目標是改變學生對歷史的傳統觀念,使他們能夠自然地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培養出一些熱愛歷史的同學。
二、教材分析
依照七年級歷史課程標準,結合人民版和人教版的歷史教材,我將致力于在教學改革中不斷創新,努力構建一個具有個人特色的歷史教學模式,確保每個班級的學生都能在歷史成績上有所進步。
三、教學目標
1. 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人物及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掌握歷史發展的重要脈絡與規律。
2. 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包括創新學習能力、歷史材料的解讀和判斷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等;同時要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3. 開展國情和愛國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國際觀,傳承優秀傳統美德,初步形成健全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素養和人文素養。
4. 旨在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糾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良習慣。
5. 加嚴教學管理,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
四、具體措施
(1)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采用多樣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熱情;
(2)加強直觀教學,充分利用教學掛圖等教學工具,同時積極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3)每學期都要開設歷史活動課,承諾參與學生的各項活動,并確保學生能從中獲得收獲。
五、進度安排
本學期的總課時為38課時,每周安排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