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美術課程教學安排
六年級學生經過五年的美術學習,對美術學科已有一定認識,但由于多為留守兒童和外來農民工子弟,整體美術技能較弱。面臨文化課程和畢業考試壓力,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下降。本學期教學目標是通過個人和小組合作的美術活動,增強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培養美術學習的長期興趣。教材強調美術素養的培養,以實踐活動為主線,涵蓋造型、設計、欣賞和綜合探索四個領域,關注審美體驗與創新能力的協調發展。重點在于提升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審美意識,難點則是增強藝術感知和造型表現能力,同時融入德育教育。教師需提升自身素質,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文化情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美術興趣。
一、學生現狀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經過了五年的美術學習,對于美術學科有了一定的認知。他們掌握了一些美術知識和技巧,抽象思維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以及動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由于我校主要為農村地區的小學,學生多為留守兒童和外來農民工子弟,且美術教學常由兼職教師承擔,因此學生的美術知識水平和技能整體較為薄弱。六年級的學生由于文化課程負擔加重,以及面臨畢業考試的壓力,往往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投入程度會明顯下降。本學期我們將繼續致力于幫助學生更深入地認識美術學科的特點,擴展美術知識,嘗試使用不同工具和表現技巧,感受形狀與色彩的變化與美感。我們也會更加注重美術文化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體驗美術帶來的樂趣。
二、教學總目標:
學生將通過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參與多種美術活動,運用各種工具和材料進行創作。通過欣賞和評述美術作品,了解作品的獨特特征,體會美術表現的多樣性,豐富個人的視覺和觸覺體驗,享受美術活動的樂趣,培養對美術學習的長期興趣。熟悉美術語言基本的表達方式,能夠傳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升生活與環境的美化能力。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創造力,提升實踐能力,培養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促進人格的完善。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使用的浙美版六年級上冊美術教材為20xx年8月首次印刷,與之前的教材相比進行了較大的調整。總體思路仍然保持不變,依然強調以美術素養的培養為核心,通過探究性美術實踐活動作為主線,突出美術教育的視覺性、實踐性、人文性和愉悅性,這些單元結構成為了當前美術教材的新特征。
本教材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與視覺感知,強調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強調“接近生活,貼近學生,學以致用”的原則,設計出符合六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共包括17課,分為8個隱性單元,內容涵蓋“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其中“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占據了較大比重,而“欣賞·評述”則融入到各堂課的教學中。
四、教學目的與重點、難點:
“造型·表現”:在教學中,通過線條、形狀、色彩、肌理和空間等元素的運用,使學生能夠通過描繪和立體造型的方法,選擇合適的工具和材料,記錄與表現自身的所見所感,發展他們的創作和構思能力,傳達思想和情感。
“設計·應用”:讓學生認識設計與工藝之間形態與功能的關系,掌握造型、色彩和材料等知識。運用對比、和諧、對稱、均衡、節奏與韻律等組合原理,通過各種材料與制作方法進行設計與裝飾,美化周圍環境。
“欣賞·評述”:培養學生欣賞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能力,通過描述、分析和討論,了解美術表現的多樣性,并用一些簡單的美術術語進行分析,表達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綜合·探索”:結合學校和社區的活動,通過將美術與科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技能結合,進行策劃、制作、表演和展示,體會美術與生活環境及傳統文化的相關性。
重點:使學生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征,保持學習興趣,培養審美和創新能力。了解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靈活運用造型和色彩,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并滲透人文精神。
難點:提升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與造型表現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同時融入德育教育。繼續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合作能力。
五、教學措施:
1、教師應積極提升自身素質,多閱讀與思考新課改的理念和案例,深入研究教材,靈活實施教學。
2、遵循審美規律,給予學生更多體驗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他們進行想象和比較。通過討論等方式,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3、激勵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有利環境,鼓勵他們在美術創作中發揮創造力,發表獨特見解。
4、創設文化情境,增強文化理念,使學生通過美術學習深化對文化和歷史的理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人文精神。
5、重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6、研究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運用感受、觀察、體驗、表現及收集資料等方式,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
7、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如影片、故事、游戲等,引導學生提升對形象的感知能力與想象力,激發他們對美術的興趣,鼓勵使用網絡資源進行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