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學方案
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基礎計算能力,更要重視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這一階段的數學學習,既是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啟蒙,也是他們探索世界的一扇窗。在課程設計中,應當引導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數學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過有趣的活動與互動,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學期開始時,孩子們剛入學,他們都充滿了好奇與活力,個性鮮明但尚未成熟,處于個性形成的初期階段,具備較強的學習潛力。大部分學生對班級規則和學校紀律的理解非常有限,集體意識尚未建立,學習時的專注度、勤奮精神和細致入微的習慣都還未形成。在這一年級,他們的學習習慣正在逐漸建立。在本學期的教學計劃中,我將關注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集體合作精神作為主要目標,同時完成各項教學任務。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目標
(一) 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本單元旨在利用兒童已有的數數經驗,在具體情境中理解10以內數字的意義,能夠認、讀、寫數字0-10,學會用這些數字表示物體的數量或順序,初步理解基數和序數的概念,意識到數字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并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第二單元《比較》。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比較進行數學活動,使學生理解“>、<、=”等符號的意義,并能夠用這些符號表示10以內數的大小;經歷比較高矮、輕重、長短的活動,體會比較方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在與同伴溝通各自思考的過程中,學會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重視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3、第三單元《加減法〈一〉》。通過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10以內的加減算式,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到加減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夠熟練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并掌握10以內數字的分解與合成;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探索其中的規律,提升與發展數感。
4、第七單元《加減法〈二〉》。通過具體操作來認識11-20的數字,初步理解十進制記數的位值原理,學習數、讀、寫20以內的數字,掌握它們的順序并進行大小比較;結合解決問題的活動,進行有條理的思考;在與同伴交流算法的過程中,感受算法的多樣性,逐漸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并能夠解決簡單的問題,感受加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
5、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結合日常作息時間,學習認讀鐘面上的整時與半時,了解時間記錄的書寫方法,并能夠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表達方式描述時間,經歷簡單而熟悉的活動,體會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 空間與圖形
1、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通過有趣的情境或活動,讓學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能夠使用這些詞匯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觀察實物與模型的活動,使學生獲得對簡單幾何體的直觀體驗,能夠識別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及球體等幾何形狀。
(三) 統計與概率
1、第四單元《分類》。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分類活動,讓學生體會分類的重要性,能夠按照特定標準對物品進行比較、排列與分類,并在此過程中體驗到同一標準下結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2、第九單元《統計》。根據簡單的生活問題進行統計活動,經歷數據收集、整理、描述及分析的全過程,以感受統計的必要性;通過實例認識統計表和圖形統計圖,并能夠填補相應圖表;能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和回答簡單問題,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 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中包含了許多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小調查。例如:
1、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
2、說一說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
3、說一說你在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并與同伴分享你的整理方法。
5、去圖書館或書店了解圖書的分類方式,并與同伴討論。
6、調查太陽升起和落下的大致時間,并記錄班級中男生和女生的人數,提出一些數學問題。
7、調查班級中10名同學的上學方式。(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
通過上述觀察、調查等實踐活動,學生將在合作與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積累初步的數學實踐經驗,能夠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三、教材編寫的意圖與特點
(一) 20以內數的認識
20以內數字的認識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單元認識10以內數的意義,第二單元比較10以內數的大小。這兩個單元為后續的數的學習打下基礎;該部分教材通過生動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計數和操作等活動,自體驗“數”的意義,感受數字與生活的聯系,提升數字理解力。
(二) 加減法的處理
1、加減法教學不以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為邏輯起點,而是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習加減算式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使學生經歷從問題情境中抽象出算式的過程,從而理解加減運算的真正意義。
2、盡管10以內數的合成與分解不再作為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仍是熟練口算20以內加減法的有效手段。教材不僅沒有削弱對數字分解與合成的理解,反而設計了豐富的活動,提高學生對數字關系的認識。
3、加減法教學內容的編排有分有合,并提前混編。混編的優勢在于:一個問題情境下能同時涉及加法和減法問題,提高教學效率。并使學生意識到加法與減法之間的關系,從不同角度理解相同的數量關系。混合編排也使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和具有挑戰性,避免了單一內容的枯燥感。
4、強調算法多樣性,給學生提供選擇和討論算法的機會。
(三) 空間與圖形的安排
1、確定物體的位置與順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常用的位置與順序描述方法包括前、后、上、下、左、右等。
2、認識物體的形狀與大小也是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第六單元的重點是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和球這四種最常見的簡單物體形狀。
(四) 分類與統計的編排
分類經驗不僅是進行統計活動的基礎,學習數學概念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類行為,因此認識物體始于對物體的分類。
四、教學建議
(一) 數學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心理規律,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與接受能力。教學需結合實際情況,利用學生的經驗,采用學生能理解的語言,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探索理解數學概念,并討論自己的見解。
(二) 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和能力
為避免小組學習形式化,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交流技巧。交流包括信息輸出和輸入,加上討論、傾聽、閱讀及書寫等基本交流能力;對于數學而言,交流還需具備描述能力。
(三) 設計與活動緊密相連,明確活動的目的
每一個數學教學活動都應有明確的目的,活動本身是實現該目的的手段和過程。
(四) 練習與作業在課堂教學中是鞏固知識的重要環節
五、教材的評價建議
(一) 重視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在評價中應結合學生理解數學概念的過程。學生只有在理解數學概念及其含義之后,才能真正意義上地進行“做數學”。
(二) 重視學生初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在評估解決問題的能力時,需關注學生對問題的描述,特別是如何用口頭語言完整地表達問題情境。
(三) 重視學生對數學學習情感與態度的評價
對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獲取信息,觀察他們參與討論、解決問題以及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的表現,能夠顯現出他們的信心、興趣、探究欲、毅力和好奇心,以及是否敢于質疑。
六、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2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比較大小,處理與計算相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物體的識別、位置與順序的理解,以及時間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