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計劃
我們不僅要關注基礎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和學習興趣的激發。通過有趣的游戲和實踐活動,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探索數字的奧秘。我們發現,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工具,將極大地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從而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年級上冊數學班級共有學生35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7人。在課堂發言方面,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相對較低,表達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我們將在本學期的教學中重點加強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同時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教材分析與教學目標
(一) 數與代數
1. 第一單元《生活中的數》。通過結合兒童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幫助他們認識10以內數字的概念,能夠讀、寫0——10的數,并用這些數字來表示物體的數量或事物的順序,初步理解基數與序數的區別,感受到數字與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并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初步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2. 第二單元《比較》。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比較活動,讓學生理解符號“>、<、=”的意義,能夠運用這些符號來表達10以內數的大小;通過比高矮、比輕重、比長短等活動,體驗“比”的方式的多樣性與合理性,并在分享和傾聽同學的思考過程中,感受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觀點和認真傾聽的重要性。
3. 第三單元《加減法(一)》。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提煉出10以內加減算式,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理解加減法的意義,感受到加減法與生活的緊密結合;能夠熟練進行10以內的口算,掌握10以內數字的分解和組合技能;通過整理加減法算式,探索其中的規律,培養數感。
4. 第七單元《加減法(二)》。幫助學生了解11——20的數字,通過操作和總結過程,初步認識十進制的位值原理,會數、讀、寫20以內的數字,掌握它們的順序,并能夠比較它們的大?。煌ㄟ^解決實際問題活動,進行簡單、有條理的思考;通過與同學交流各自的算法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性,并逐漸熟練口算20以內的加減法,能夠解決簡單問題,感受到加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結合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安排,學習認讀鐘面的整時和半時,掌握表示時間的書寫方式,并能夠運用“快幾時了”或“剛過幾時”等表達來描述時間,參與簡單的操作活動,體驗時間的長短,培養珍惜時間的態度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二) 空間與圖形
1. 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通過有趣的情境與活動,讓學生理解前、后、上、下、左、右的相對位置和順序,能夠運用這些詞匯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 第六單元《認識物體》。通過觀察、操作和分類實物及模型,學生能夠直觀認識簡單幾何體的形狀,如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和球,并能夠辨認這些立體圖形的特點。
(三) 統計與概率
1. 第四單元《分類》。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分類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分類的重要性,學習根據給定標準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體驗在相同標準下結果的一致性和不同標準下結果的多樣性。
2. 第九單元《統計》。進行簡單的統計活動,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與分析的過程,認識統計表和簡單的統計圖;能夠根據統計圖中的數據提出和回答簡單問題,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 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中設計了多種適合一年級學生的實踐活動。例如:
1. 找一找,說一說。“我找3個比我高的人”,“我找2個和我同歲的人”,“我找……”
2. 說一說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0。
3. 分享你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加法問題。
4. 整理自己的房間,向同學介紹整理的方法。
5. 參觀圖書館或書店,觀察圖書的分類方式,并與同學分享。
6. 調查太陽剛升起和落下的大概時間;統計班級每個小組的男生和女生人數,并提出相關數學問題。
7. 調查班級10名同學的上學方式(1)乘車上學還是步行上學?(2)結伴走還是單獨走?等等。
通過這些觀察和調查活動,學生可以在交流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積累初步的數學實踐經驗,并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材編寫的意圖與特點
(一) 20以內數字的認識
20以內數字的認識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單元涉及10以內數字的意義,第二單元涉及10以內數字的大小。這兩個單元對后續的數字學習有積極的影響。教材的編寫特點是結合生動具體的情境,通過觀察、計數和操作等活動,呈現學習內容,使學生體會數字的意義,感受到數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提升對數字的理解能力。
(二) 加減法的處理
1. 在學習加減法時,不以10以內數的組合與分解作為邏輯起點,而是直接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加減計算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讓學生經歷抽象出加減算式的過程,從而理解加減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2. 雖然10以內數的組成與分解不再作為加減法的邏輯起點,但它仍然是熟練掌握20以內加減法的有效手段。事實上,這兩者在描述數量關系上并無本質區別。教材不僅沒有削弱對數的分解與組合的認識,反而通過豐富多樣的問題和游戲活動,不斷強化學生對數字分解與組合的意識。
3. 加減法學習內容的安排采取分合并的方式,提前混編加減法。這樣做的優點在于:一是一個問題情境可以提出加法和減法問題,提高教學效率;二是有助于學生理解加法和減法之間的關系,從不同角度認識相同的數量關系;三是在心理學上,混編后的內容更富變化和挑戰,避免因內容單一而導致的學習枯燥乏味。
4. 強調算法的多樣性,讓學生有自主選擇算法和交流的空間。
(三) 空間與圖形的安排
1. 確定物體的位置和順序是建立空間觀念的基本內容,了解各種描述位置與順序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等描述。
2. 認識物體的形狀和大小同樣是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部分。本單元主要介紹四種常見的幾何體形狀:長方形、正方形、圓柱和球。
(四) 分類與統計的編排
分類的經驗是進行統計活動的基礎,學習數學概念的過程本質上也是一種分類行為,認識物體始于對物體的分類。
四、本冊教材的教學建議
(一) 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
數學教學應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適應他們的發展水平和數學接受能力。符合學生發展水平的教學應有實際背景,利用學生的經驗,并使用易于理解的語言,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通過探索和觀察理解數學概念,并有機會討論他們的想法。
(二) 逐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與能力
為了避免小組學習流于形式,必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交流不僅包括信息的輸出,也包括信息的輸入,加談、傾聽、閱讀和書寫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數學交流還需具備描述能力。
(三) 設計活動時緊扣數學活動的目的
每一個數學教學活動都應有明確的目的,而活動本身是實現目的的手段和過程。
(四) 做練習和完成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中鞏固知識、習得技能的必要環節。
五、教材評價建議
(一) 重視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
應結合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評價他們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數學概念及其意義,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有意義地“做數學”。
(二) 重視學生初步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
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評價,首先應關注他們對問題的描述能力,即如何用口頭語言完整地表達問題情境。
(三) 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
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的評價,主要通過課堂觀察獲取信息,如他們在班級討論、解決問題、獨立或小組學習中的參與程度,可以看出他們對數學學習的信心、興趣、探究意愿和毅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