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成人资源,狠狠干狠狠久久,av最新在线,日韩免费va

五年級上冊科學課程教學安排15篇

833個月前

我們不僅將探索自然界的奧秘,還將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思維能力。這一階段的課程設計旨在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好奇心,讓他們通過實驗與討論,發現知識的樂趣與實際應用的重要性。通過生動的實踐和深入的探討,我們期望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探索中成長,在科學的海洋中揚帆起航。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帶領學生進行探索,實施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教學,科學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具有深度的探究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與科學親密接觸,學會將科學應用于日常生活,逐步養成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通過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獲得科學知識,增長能力,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本質,逐步學會科學地思考和分析問題。

3、引導學生學習建立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重視觀察實驗過程中的測量,尤其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自我解讀,學習構建解釋模型,以驗證假設。

4、保持并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樹立大膽、細致的科學態度,培養敢于質疑的精神,以及對科學、家鄉和祖國的熱愛。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惜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并關注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教材劃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研究綠豆種子的發芽與生長、蚯蚓的選擇來探索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通過制作生態瓶進行觀察,探討生態系統中生物及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從而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光單元使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接著講解多種光源的特點,了解陽光作為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通過實驗,學生學習到光的強弱與物體性質的關系,最后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鞏固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了解地球表面的總體地形特點,包括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二是探討地形變化的原因,使學生明白地球內部運動及自然力對地球外貌的影響。

運動和力單元分為四部分,旨在讓學生理解重力、彈力和反沖力,用這些力推動小車運動,并研究動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其次是學習測量力的單位,以為后續的摩擦力研究奠定基礎。接下來探究摩擦力的影響因素及其對運動物體的作用,最后進行動手實踐,設計并制作小車。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掌握實驗操作、對比實驗和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提升分析、綜合、想象、推理、制作和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介紹我國的珍稀生物和古代天文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課程使學生體會自然變化的規律,學習如何了解、改造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與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自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表現出濃厚興趣,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研究。本學期教學的重點在于設計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實踐和腦力思考,在體驗中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各單元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而這一過程將較長。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更具趣味性的主題研究將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

四、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科學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堂教學仍需重視直觀性,強調課本上的圖示和實踐操作。

2、重視引導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變化規律。

3、不同課型采用不同教學思路。如進行自然變化規律探索的課,采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技能為主的課則多用“認識結構、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復練習”的結構。

4、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加強與生活、生產和社會的聯系。

5、重視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其能力。

6、加強與其他年級及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五、基本活動:

1、將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

2、把握學生的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起訖月日

教學內容

教時

執行情況

1

8月30日至

9月6日

1.1種子發芽的實驗

1.2種子發芽的實驗

2

9月10日至

9月14日

1.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1.4蚯蚓的選擇

3

9月16日至

9月20日

1.5食物鏈與食物網的研究

1.6制作生態瓶

1.7修改生態瓶的實驗

3

9月22日至

9月26日

1.8維護生態平衡

2.1光與影的關系

2.2陽光下的影子探討

3

10月1日至

10月5日

國慶節放假

6

10月6日至

10月12日

2.3光的傳播方式

2.4光的反射現象

3

10月15日至

10月19日

2.5光與熱的關系

2.6如何獲取更多光與熱

2.7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3

10月22日至

10月26日

2.8評估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3.1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形

3

10月29日至

11月2日

3.2地球內部運動導致的地形變化

3.3巖石的變化特點

3

11月5日至

11月9日

3.4土壤的構成

3.5雨水侵蝕對土地的影響

3

11月12日至

11月16日

3.6容易侵蝕的土地類型

3.7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3

11月19日至

11月23日

3.8減少土地侵蝕的措施

4.1我們的小纜車實驗

3

11月26日至

11月30日

4.2利用橡皮筋作為動力

4.3模仿火箭驅動小車

3

12月3日至

12月6日

4.4測量力的大小

4.5運動與摩擦力的關系

3

12月10日至

12月14日

4.6滑動與滾動的效果

4.7運動的設計與實踐

3

12月16日至

12月21日

4.8設計并制作小賽車

3

12月24日至

12月26日

19

12月31日至

1月4日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五年級學生的科學素養為核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式學習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深化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我負責五年級的1、2、3班,共有200多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動手能力逐漸提升,但在課堂管理上存在一些調皮的現象,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是重點,而如何有效地讓他們動手和動腦則是教學的難點。

三、教材分析

從本學期開始,學生將進入小學高年級的科學課程,教材內容將涵蓋一系列新的主題,引導學生參與更豐富的過程與方法活動。

“生物與環境”單元分為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發芽與生長”和“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制作生態瓶探究生物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拓展至自然界,通過典型案例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將引導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如直線傳播與反射),并探討其在生活中的應用;隨后,讓學生了解許多光源在發光時也會發熱,以及太陽作為主要光源和熱源的作用;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主要覆蓋兩方面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的各種地形特征,如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二是研究地形變化的原因,了解地球內部運動以及自然力(如風、水等)對地球表面的影響。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重力、彈力、反沖力的理解,學生將探討這些力如何驅動小車運動,并研究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為測量力的大小,學習力的單位,為摩擦力的研究打下基礎;第三部分關注摩擦力及其影響因素;第四部分則讓學生動手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

四、教學目標

(一)生物與環境

1、科學概念目標

明確植物和動物對環境的基本需求,包括空氣、水、陽光等;認識到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和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和觀察記錄種子發芽和生長的數據,進行蚯蚓環境選擇實驗;用文字和圖表整理和分析觀察結果,增加對生物與環境關系的理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培養對生物需求研究的興趣,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積極的生物觀。

(二)光

1、科學概念目標

理解影子產生的條件,掌握光的傳播與反射特點;認識太陽的光熱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觀察和記錄影子的變化,探究陽光強弱和材料屬性對升溫的影響,進行實驗并繪制出數據圖表。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對光的研究興趣,重視觀察和數據記錄的重要性。

(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1、科學概念目標

認識地球表面的多樣性,了解地形變化的原因及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觀察探索雨水對土壤的侵蝕效果,設計實驗探究影響土壤侵蝕的因素。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意識到土壤的重要性,理解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四)運動和力

1、科學概念目標

理解不同形式的物體運動,認識各種力的性質及其影響。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制作和實驗不同動力的小車,進行摩擦力的對比實驗,記錄并分析實驗數據。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驗合作、尊重他人成果,激發動手制作的熱情和科學態度。

五、教學重點

1.能通過觀察和實驗收集證據,進行合理記錄。

2.愿意進行合作與交流。

六、教學難點

1.能夠對證據與解釋之間邏輯關系提出想法并進行交流。

2.在問題解決中注重證據的使用。

七、教改措施

1.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在探究過程中同時提升學生的動手和動腦能力。

八、后進生轉化

積極利用課外時間輔導學習困難生,做到不拋棄、不放棄。

九、教學進度

第一周:開學準備

第二周: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1、種子發芽實驗(一);2、種子發芽實驗(二)

第三周: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4、蚯蚓的選擇;5、食物鏈和食物網

第四周:6、制作生態瓶;7、改變生態瓶

第五周:8、生態平衡的維護

第七周:第二單元光1、光和影;2、陽光下的影子

第八周:3、光的傳播;4、光的反射;5、光與熱的關系

第九周:6、如何獲取更多光與熱;7、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第十周:8、評價太陽能熱水器的效果

第十一周: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變化1、地形概貌;2、地形變化的原因

第十二周:3、巖石如何變成土壤;4、土壤的成分;5、雨水如何侵蝕土地

第十三周:6、影響土地侵蝕的因素;7、河流對土地的作用

第十四周:8、減少土地侵蝕的方法

第十五周:第四單元運動和力1、制作小纜車;2、利用橡皮筋作動力

第十六周:3、氣球驅動的小車;4、測量力的大小

第十七周:5、運動與摩擦力;6、滑動與滾動運動

第十八周:7、運動設計;8、設計并制作小賽車

第十九至二十周:復習迎接期末考試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3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五年級(1)、(2)、(3)班的科學教學。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絕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積極,參與度較高。但仍有部分學生實踐能力不足,對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對科學的理解和興趣有所欠缺,實驗操作也顯得不夠熟練。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上冊的科學教材涵蓋了《植物的生長條件》,讓學生了解植物生長需要的陽光、水分及土壤等基本條件,能夠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物體的運動與力量》主要教學有關物體運動的基本知識,了解力的作用及其方向,學生可通過實際操作感受力的變化。《環境與生態》則幫助學生認識生態系統的組成,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科學探究方法》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鼓勵學生通過觀察、實驗來獲取知識,體驗科學的樂趣。

三、教學目標

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為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習慣,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運用所學的科學知識,逐步養成科學的學習與生活方式。

2、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幫助他們在實踐中獲取科學知識,提升綜合能力,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逐步形成科學的思考方式。

3、繼續引導學生通過假設和實驗來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重視實驗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和控制變量,以便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解釋。

4、激發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培養他們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以及創新能力。

四、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系統的科學思維方式,致力于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假設、證據收集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來驗證自己的觀點和結論。

五、教學措施

1、深入研究新課標及相關教材,有效利用可用的教學資源,進行系統性的單元備課,確保教學準備充分。

2、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來豐富教學過程,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思考“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等問題,并認真記錄與總結(課后反思)。

4、在每個班級建立科學學習小組,鼓勵學生相互交流與合作,通過討論和實踐,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理解并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4

一、學科指導思想

以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為核心目標,倡導學生參與以探究為基礎的學習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發掘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過科學的本質理解,幫助他們形成有效的問題解決策略,為終身學習和生活奠定扎實基礎。

 二、班級學情分析

五年級兩個班級共有47名學生,其中女生21人,男生25人。經過三、四年級的學習,學生們對科學及科學探究有了一定的基礎理解。本冊教材設計了豐富多樣的活動,以支持學生進一步提升科學探究能力及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五年級的科學課程進入了實驗新階段,相較于之前兩年的學習,本期課程將增加課外實踐活動,對觀察記錄的要求更高,要求學生能夠耐心細致地進行研究。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較為抽象,與以前的學習內容相比,難度也有所上升。

個別化對象分析:部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足,表現得像旁觀者,需要加以關注。例如王笑語、周寒燕、戴哲昊、楊小雪、楊新園、陳慶昌等;而一些學生過于活躍,往往容易分心,例如王賀磊、何景豪、金文琪等。

 三、教學的主要目標

1.引導五年級學生掌握更為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基于他們已有的觀察、記錄和簡單實驗能力。

2.強化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進行充分推測和解釋的能力,確保建立依據。

3.學習和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嘗試進行實際操作。

4.運用模擬實驗探討自然現象的成因、變化及其規律。

5. 在幾次較長時間的觀察研究活動中,學生能夠使用多種方式記錄觀察現象,通過圖表處理數據,并明白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6.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新意識,使他們從小樹立對科學的熱愛,關注科學與技術之間的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注重學生親自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通過精心設計的科學探究活動,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實踐和思考,幫助學生在感知與體驗的基礎上,加強其科學探究能力。

 五、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教師需加強自身科學教學基本功的鍛煉,利用空余時間深入學習新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探索科學教學的有效方法。

2.根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為主體,設計適合其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積極調動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

3.充分利用學校的科學實驗設備,爭取學校的支持,并采購與教材相配套的實驗器材。

4.注重課外拓展研究,不僅限于課堂教學,要帶學生走向自然與社會,將科學學習擴展到活動課程、家庭和社會中。

5.重視評價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以平時表現和科學記錄本為主要評估方式,關注形成性評價,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

6.注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通過多樣的教學活動將科學探究目標與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相連接,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價值觀。

六、教學進度安排: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5

一、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教授的五年級班級共有28名學生,其中男生占比較大,有20人。通過與其他老師的交流了解到,學生整體學習態度積極,且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善于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已有知識、經驗:由于受多種因素影響,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基礎薄弱,科學探究能力較低。家長和個別老師往往只關注語文和數學的教學,這導致學生接觸自然的機會不多,更缺乏大人和老師在觀察、實驗和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指導,從而影響了他們獲取知識和發展的能力。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孩子們對周圍的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具體的事物。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和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強調通過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方法來學習,因而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為四個單元:“生物與環境”、“光”、“地表變化”和“運動與力”。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三方面內容展開:通過“綠豆的發芽和生長”及“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生態群落中生物的食物鏈和食物網,通過制作生態瓶觀察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強調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主要引導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性(直線傳播和反射)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并讓學生意識到許多光源同時也是熱源,特別是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和熱源。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將相關知識進行綜合應用。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的整體地形特點,例如河流、海洋、山脈和高原等;二是學習地形變化的原因,幫助學生了解地球內部運動及自然力(如太陽、流水、風、冰川和波浪)對地表的影響。

《運動與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和反沖力,并通過這些力推動小車運動,研究動力與小車運動之間的關系;學習測量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做好準備;然后,認識摩擦力,并探討影響摩擦力大小的相關因素;進行動手實踐,設計和制作一輛小車。

三、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信息收集    現場考察    自然觀察

實驗操作    專題研究    情景模擬

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游戲    參觀訪問    學科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項目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四、教學措施:

1、提高教師的科學教學基本能力至關重要。教師應利用業余時間深入學習科學課程標準及教材,鉆研科學教學法,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授班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創造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和興趣。

3、充分利用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在實驗室進行課程教學,采用“精講多練”的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

4、注重課外的拓展活動,教學不應僅限于課堂,應該帶學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和社會,將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活動和家庭中。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共分為六個單元,第一單元為“地球與宇宙”,旨在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深化對太空和行星的基本認識。第二單元是“物質的變化”,主要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狀態及其轉變,包括固態、液態和氣態的性質,同時探索常見的物理和化學變化。第三單元是“生物的多樣性”,通過學習植物和動物的分類,使學生認識到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第四單元為“力與運動”,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簡單的物理力學知識,包括重力、摩擦力及其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五單元是“天氣與氣候”,使學生了解天氣現象的成因以及氣候變化對生態的影響。最后一個單元為“科學探究與實踐”,強調實踐活動,鼓勵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培養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二、學生情況分析:

1、學生心理分析:五年級學生對未知事物充滿好奇,渴望探索新的知識領域,他們更喜歡通過實際操作和實驗來學習,從而對科學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一心理特點,設計豐富的科學探究活動。

2、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經過四年級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基礎操作技能,如觀察、記錄和簡單實驗等。然而,由于各類外部因素,部分學生在科學常識和探究能力上仍顯不足。尤其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科學學習上缺乏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未能有效地在實踐中發展能力。

3、整體學習狀況:與本班的科任老師交流得知,大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態度認真,但靈活性不足,學習習慣相對較差。他們更傾向于接受信息,而缺乏主動探索的意識,這使得他們在科學學習中缺乏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三、教學目標:

本計劃的宗旨在于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探究式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引導他們理解科學本質,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為日后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知識,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行為習慣。

2、讓學生全面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獲取知識,感受科學的樂趣,增強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假設的建立與驗證,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并重視實驗中的數據采集與處理,增強他們的實驗動手能力和科學思維。

4、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大膽、細心、講證據的科學態度,增強學生對科學、家鄉和國家的情感。

5、親密接觸自然,欣賞生命的奇妙,積極參與資源與環境的保護,關注科技的進步。

 四、教學重難點

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進行科學假設的建立與驗證,重視實驗中的數據處理,并通過解釋模型驗證假設的正確性。

 五、教學措施:

1、將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細化落實到每一節課;

2、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調整教學策略;

3、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充實教學內容;

4、以探究活動作為科學學習的主要形式;

5、樹立開放式的教學理念;

6、耐心引導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

7、在班內建立科學學習小組,通過相互協作與討論促進學習;

8、給予學生提問與假設的機會,指導他們進行自主探索與驗證,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9、充分利用各類教學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科技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參加相關競賽,以此促進學習。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以提升五年級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推行以探究為主的動態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養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其掌握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分為“生命與環境”、“光學現象”、“地球的變化”和“運動與力”四個單元。

《生命與環境》單元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通過觀察“綠豆發芽過程”和“蚯蚓對環境的選擇”,讓學生探討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學生將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間的食物鏈及食物網,通過制作生態瓶進行觀察,深入理解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依賴關系。分析自然界中的實例,以增進對保護自然與維護生態平衡重要性的認識。

《光學現象》單元引導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性(包括直線傳播和反射),并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許多光源在產生光亮的同時也釋放熱量,太陽是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活動,應用相關知識進行實操。

《地球的變化》單元則主要涵蓋兩個方面:一是理解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特征,包括河流、海洋、山脈和高原等;二是了解地形變化及其原因。讓學生意識到,地球內部運動以及自然力如太陽、流水、風、冰川及波浪共同塑造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與力》單元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關注重力、彈力和反沖力等基本力,通過這些力使小車運動,并研究不同動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第二部分學習如何測量力的大小,了解力的單位,以便掌握摩擦力的測量技能。第三部分深入研究摩擦力及其影響因素,理解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作用。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并制作一個小車。

 三、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在我所任教的502班和504班,每班約50名學生,男生比例較高。通過與其他教師交流得知,學生整體學習態度較為認真,樂于主動獲取知識并能在生活中靈活應用。

2、已有知識、經驗:由于條件限制,大多數學生的科學知識儲備不足,科學探究能力相對較弱。部分家長和教師過于重視語文與數學的教學,導致學生較少有機會與大自然接觸,無法在觀察、實驗及調研等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提升。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他們喜歡動手操作具體的物體。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小學生的生活特點,采用符合其年齡的方式進行教學,必將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科的濃厚興趣。

 四、教學目標:

1、五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觀察、記錄和簡單實驗的技能,本冊教材將引導學生經歷更加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通過學習,強調實驗前后推測與解釋必須有充分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學習如何進行實際的控制變量實驗。

4、使用模擬實驗探索自然現象的發生原因、變化及規律。

5、進行數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夠用線條、符號、圖畫和文字記錄觀察現象,并用柱狀圖和折線圖處理數據,從而理解重復實驗的重要意義。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設計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實踐和動腦思考,使學生在感知和體驗的基礎上,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加強教師自身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通過空閑時間深入學習科學課程標準與教材,鉆研科學教學方法,力爭成為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盡量營造一個民主、和諧且開放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3、充分利用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在實驗室授課,實現“精講多練”,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4、鼓勵學生進行課外拓展研究,課堂教學不應停留于室內,應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與社會,將科學學習延伸至活動課程、家庭和社會。

 七、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信息收集、現場考察、自然觀察

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討論與辯論、種植與飼養

科學游戲、參觀訪問、科學競賽

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科學幻想、信息發布會、報告會及交流會

 八、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九、教學進度:

注: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具體教學進度將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靈活調整。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8

一、指導思想:

充分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與學生共同探索,實施真正具有科學探究性質的教學,組織學生開展深入的科學探究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科學、運用科學、并將科學轉化為自主生活的指導,逐步養成科學的行為和生活習慣。

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流程和方法,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強能力,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核心,從而逐步學會以科學的方式看待和思考問題。

3、繼續引導學生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尤其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以及對科學、家鄉和祖國的熱愛。

5、親近自然、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并關注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識方面,分為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研究綠豆種子的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探討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聯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并通過制作和觀察生態瓶,探究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認識到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讓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指導學生認識到許多光源在發光時也會發熱,太陽作為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了解陽光下物體的熱量與光照強度及物體本身性質的關系,最終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鞏固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的教學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了解地球表面整體地形的概況,如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的特點;二是探討地形地貌的變化及其成因,讓學生認識到地球內部運動、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所形成和重塑地球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分為四部分,讓學生了解重力、彈力和反沖力,通過這些力驅動小車運動,研究動力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系。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技能,為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做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并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其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通過設計和制作一個小車進行實踐。

2、能力方面

實驗能力:熟悉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和模擬實驗。

思維能力:分析綜合、想象、推理、制作和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介紹我國珍稀生物,及古代在天文和科學領域的成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讓學生意識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了解、改造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常停留在表面,因此本學期的重點是針對學生的典型科學探究活動進行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在體驗的基礎上,增強科學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每個單元都需學生親身經歷的過程,這個過程將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并進行有趣的探索,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相關措施: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及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仍需強調直觀教學,重視課本中的圖示和實踐操作。

2、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及變化規律原因。

3、不同類型的課程使用不同的教學思路。例如探究自然變化規律和原因的課,采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技能為主的課程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復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加強與生產和社會生活的聯系。

5、關注兒童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

6、注重與其他年級、其他學科的結合。

五、基本活動:

1、將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豐富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六、課時安排:

教科書中每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時間為1課時,根據每周三課時的安排,活動內容保持彈性,實施以下方法:1、對典型的過程與方法活動進行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2、加強單元后的總結性教學,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澄清觀點,開展單元性評價活動;3、實現教科書中已設計的拓展性活動或資料庫中的擴展活動,這些活動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每個單元安排3節左右的機動課時是適宜且可行的。

第一周:始業教育

第二周:第一單元 生物與環境 1、種子發芽實驗(一) 2、種子發芽實驗(二)

第三周:3、觀察綠豆芽生長 4、蚯蚓選擇 5、食物鏈與食物網

第四周:6、制作生態瓶 7、改變生態瓶

第五周:8、維護生態平衡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七周:第二單元 光 1、光與影 2、陽光下的影子

第八周:3、光的傳播 4、光的反射 5、光與熱

第九周:6、如何獲取更多光和熱 7、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第十周:8、評估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十一周:第三單元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內部運動造成的地形變化

第十二周:3、堅硬巖石是否改變形狀 4、土壤中的成分 5、雨水對土地的侵蝕

第十三周:6、哪些土地容易侵蝕 7、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第十四周:8、減少土地侵蝕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十五周:第四單元 運動與力 1、小纜車的制作 2、用橡皮筋作為動力

第十六周:3、像火箭一樣推動車輛 4、測量力的大小

第十七周:5、運動與摩擦力的關系 6、滑動與滾動的比較

第十八周:7、運動與設計 8、設計制作小賽車 單元練習和測試

第十九、二十周:復習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9

一、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白天與黑夜》內容屬于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中的“天空現象”部分。這一內容在本科學教材中首次引入。本單元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①組織學生觀察一天中太陽及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探討影子形成的原因。

②在掌握影子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利用這一規律制作太陽鐘,既是對理論的應用,也使學生能夠參與到實際的天文觀察中。

③晝夜交替現象吸引了許多人的研究,從古代文明到現代科學,許多人為此作出探索。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讓他們感受到宇宙的神奇與壯麗。

④在晚上,鼓勵學生持續觀察月亮并記錄月相變化,這需要堅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的觀察與記錄,以得出科學結論,培養學生的耐心和觀察能力。

⑤最后一課綜合研究由于晝夜變化導致的一系列生物反應與變化。

第二單元《光與色彩》將通過一系列與生活密切相關并引人入勝的科學探究活動,引導學生探索光與色彩的奧秘。本單元的主要內容包括:

①研究光的直線傳播,鼓勵學生通過推測與實驗,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并通過制作小孔成像盒等探究活動深入認識相關規律。

②探索光的反射現象,引導學生通過照鏡子、玩射光游戲、制作潛望鏡來認識光的反射。

③學習透鏡,通過比較凸透鏡與凹透鏡,進一步了解光的折射現象,并知道它們在望遠鏡中的應用。

④日光的色散實驗,引導學生了解光的分解和合成,通過色光觀察物體,認識光與色彩的關系,同時通過牛頓的故事感知科學探索的意義。

第三單元《電與磁》內容屬于《課程標準》中物質世界能量表現形式的范疇。本單元主要包括:

①電的認識,分為《簡單電路》、《導體與絕緣體》和《電路探究》三課。

②學習磁鐵特性,通過一系列有趣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③電磁鐵研究,指導學生用干電池、電線和鐵釘制作電磁鐵,體驗制作的樂趣與成功的成就感。

第四單元《呼吸與血液循環》根據課程標準關于人體呼吸和循環系統的要求設計,是學生了解心跳與呼吸的重要單元,本單元旨在幫助學生認識身體、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內容包括:

①測量心跳與呼吸,同時指導學生準確測量,提升測量與分析能力。

②理解呼吸與血液循環的意義,主要通過圖片與模型幫助學生初步認識相關器官及其功能,比較吸入與呼出氣體成分的差異,了解血液循環的意義。

③呼吸與循環器官的衛生保健,通過測量肺活量、制作健康宣傳資料等活動,增強學生保護自身健康的意識。

第五單元《解釋與建立模型》根據課程標準要求構建,強調在科學探究中運用理性思維對證據進行整理與分析,形成合理解釋。內容包括:

①解釋的理解,通過照片、圖表及圖畫等形式,幫助學生理解解釋的含義與相關思維方式。

②建立模型,運用物理模型、數學模型、圖畫模型等,讓學生認識模型在解釋現象中的重要性,通過動手實踐學習如何用圖畫解釋現象。

二、基本措施:

1、將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落實到每節課中;

2、把握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順應教學需求;

3、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

6、細心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

8、給學生提出問題與假設的機會,指導他們動手探索與實驗,通過思維加工得出結論;

9、充分利用各類課程資源與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與各類競賽,以賽促學。

三、主要指導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

四、實驗教學安排表

周次 實驗名稱 備注

1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演示實驗、分組實驗

2 制作簡易太陽鐘 演示實驗

3 模擬晝夜交替 演示實驗

4 觀察月相變化 分組實驗

5 光線直線傳播實驗 分組實驗

6 平面鏡成像實驗 演示實驗、分組實驗

7 研究透鏡的特點 分組實驗

8 制造彩虹實驗 演示實驗

9 濾光實驗 分組實驗

10 簡單電路連接實驗 分組實驗

11 制作紅綠燈 演示實驗、分組實驗

12 導體與絕緣體檢測 分組實驗

13 液體導電性實驗 演示實驗

14 探究磁鐵性質 分組實驗

15 制作電磁鐵探究 分組實驗

16 測量靜息狀態下的呼吸與心跳 分組實驗

17 比較呼吸氣體成分 分組實驗

18 測量肺活量 分組實驗

19 彩色水點實驗 分組實驗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0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負責五年級的科學教學。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科學方法技能,比如觀察、記錄和進行簡單實驗等。孩子們對身邊的世界充滿好奇,他們對科學知識展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分為四個單元,分別是《生命與環境》、《光的性質》、《地球的形態變化》和《運動與力》。每個單元包含8個教學活動,正常情況下每個活動安排1課時,合計約32課時,加上彈性內容和復習檢測,預計本學期的授課時間約為40課時。

《生命與環境》主要包括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種子的發芽與生長”和“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與其非生物環境的關系。鼓勵學生觀察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通過制作生態瓶來探究生物之間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的認識,通過典型案例讓他們意識到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的性質》引導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性,包括直線傳播和反射,并探討這些特性在生活中的應用。接著,讓學生了解光源發光時也同時發熱,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通過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所學知識。

《地球的形態變化》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是讓學生認識地球表面的基本地形,了解河流、海洋、山脈和高原等的特點;二是探討地形變化的原因,了解地球內部運動以及自然力(如太陽、流水、風、冰川等)對地形的重塑作用。

《運動與力》的內容可細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重力、彈力和反沖力,讓學生利用這些力量推動小車,并研究力量大小與小車運動之間的關系。第二部分教學生測量力的大小及其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做準備。第三部分則聚焦于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及其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學生動手設計并制作一個小車。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及技能培養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重點強調實驗的預測與推理需要有充分依據;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進行實際的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現象的原因和規律。

3、進行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和文字記錄觀察現象,并用柱狀圖和折線圖處理數據,理解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關注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和思考,親身實踐,讓學生在感知和體驗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措施

1、加強自身在科學教學基本功方面的訓練,利用閑暇時間學習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深入研究科學教學法,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根據班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主體,設計符合其年齡特征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在科學學習中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科學實驗室,盡量在實驗室進行教學,以“精講多練”為原則,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和解決問題,以獲得更大的收獲。

4、重視課外的拓展研究,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還要帶學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和社會,將科學學習延伸到活動課程中,包括家庭和社會的實踐。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1

 一、教學總體目標

圍繞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倡導讓學生參與以探究為核心的學習活動,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幫助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使他們掌握探究問題的策略,從而為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1.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方式,努力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將科學應用于生活,逐步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與日常生活習慣;

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通過親自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獲取科學知識,增長智慧,享受探究的樂趣,逐步學會理性地看待和思考問題;

3.繼續引導學生掌握假設的運用,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與數據采集,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自我解釋,學習構建解釋模型以驗證假設;

4.保持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大膽細致、重視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激發學生對科學、家鄉與祖國的熱愛;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惜生命,積極參與資源與環境保護,關注現代科技的發展動態。

 二、教材及學生現狀分析

本冊為科學教材的第一冊,其中涵蓋了“物質的狀態”,幫助學生了解固態、液態、氣態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力與運動”,使學生認識到力的概念及其在物體運動中的作用;“地球與宇宙”,闡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其自轉、公轉的影響;“生物與環境”單元,則讓學生了解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

關于學生情況的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在科學學習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過前幾年的學習,他們的科學思維逐漸形成,對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有了一定了解,并能使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然而,由于本學期增加了許多實踐活動,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較高,學生需要付出更多耐心與細致力,新教材中部分內容相較于以往更加抽象、難度較大。

 三、學期整體計劃、具體措施及學科活動

1.將科學教學的總體目標細化落實到每一堂課;

2.把握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應變;

3.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增強教學效果;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建立開放的教學理念;

6.耐心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級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通過交流與合作共同學習;

8.為學生創造提問與假設的機會,并引導他們通過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通過思維加工得出結論,將自己的理解運用到實際問題中;

9.充分利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相關競賽,以賽促學。

 四、具體安排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2

一、教材分析

本冊是五年級科學教材的上冊,內容豐富且富有趣味性。全冊主要分為幾個單元,包括“物質的變化”,幫助學生了解物質的三態及其變化過程;“力與運動”,使學生認識到力的作用及其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植物的生長”,引導學生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及其生活習性;“動物的適應”,使學生認識到動物是如何適應環境以求生存的;“地球與宇宙”,讓學生對地球的構造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形成初步認識。

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學生會學習物質在加熱和冷卻過程中的變化,認識物質的性質及其在不同條件下的表現。在“力與運動”的學習中,學生將通過實驗了解不同力量的作用方式,以身邊的例子來感受運動與阻力之間的關系。“植物的生長”單元則引導學生觀察種子的發芽過程,以及植物生長所需的基本條件。“動物的適應”則通過實例使學生認識動物如何透過外形、習性適應各種生活環境。“地球與宇宙”部分旨在讓學生了解地球的構造特點,以及基本的宇宙常識,如星球、星系等。

二、教學目標

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鼓勵他們通過探索來主動學習,激發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體目標包括: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從生活中感知科學的存在,將科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情境,幫助他們逐步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

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體驗從觀察到實驗的整個周期,提升他們的科學實踐能力和對科學探究的熱情;

3、指導學生掌握科學假設的建立及其驗證方法,注重實驗過程中的數據采集和變量控制,從而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

4、保持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鼓勵他們提出問題、質疑現象,培養他們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感情;

5、引導學生關注環境與資源的保護,增強他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積極參與環保行動,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

三、教學重難點

在科學教學中,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式,促進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特別強調科學假設的生成、因果關系的分析、以及實驗數據的準確觀察與記錄,以此來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實驗模型,驗證他們的假設。

四、基本措施:

1、將科學教育的總體目標融入到每一堂課中;

2、關注五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靈活調整教學策略;

3、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4、鼓勵學生通過探究性學習掌握科學知識;

5、倡導開放的教學理念,允許學生自由發言;

6、細心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給予積極反饋;

7、組織科學學習小組,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8、創造機會讓學生提出問題并獨立尋找答案,通過思考得出結論,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9、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優化學習體驗;

10、積極組織科技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參與各類科學競賽,以賽促學,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3

  一、指導思想:

以提高五年級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鼓勵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探究活動來學習,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深化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為他們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植物與環境”、“光現象”、“地球的地貌變化”、“力與運動”四個單元組成。

《植物與環境》單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通過“綠豆發芽過程”和“蚯蚓實驗”來研究植物的生存所需的非生物環境;引導學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制作生態瓶進行觀察,探討生物和環境之間的聯系;最后通過典型例子的討論,使學生意識到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現象》單元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性(如直線傳播與反射),并探討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接著讓學生認識到許多光源在發出光的同時也釋放熱量,太陽是我們地球上最大的光熱源。通過制作一個簡單的太陽能熱水器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

《地球的地貌變化》單元重點介紹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地球表面地形的整體認識,包括河流、山脈、海洋等的特征;其次是探討地貌變化的原因,幫助學生理解地球內部運動及各種自然力量如何影響地表形態。

《力與運動》單元內容分為四部分。首先了解重力、彈力、反沖力等基本概念,讓學生動手制作小車并研究這些力對運動的影響;其次學習如何測量力的大小及其單位,為后續學習摩擦力做準備;接著探討摩擦力及其影響因素,理解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作用;最后通過設計和制作小車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態:學生們對學習頗為認真,能主動尋求獲取知識的方式,并嘗試在生活中運用所學。

2、已有知識與經驗:由于多種外部因素,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相對薄弱,科學探究能力亟待提升。一些家長和老師過于關注語文和數學的教學,導致學生缺乏接觸自然的機會,沒有得到適時有效的指導,從而限制了他們在觀察、實驗和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的成長。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孩子們對周遭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的物體。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他們的生活,結合適齡的教學方式,將激發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四、教學目標:

1、五年級學生已掌握一定的觀察和實驗技能,本冊將引導他們經歷一個更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通過學習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與解釋應有可靠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巧,并進行相關實踐。

4、運用模擬實驗去探究自然現象的原因、變化規律。

5、開展幾次較長時間的觀察研究活動,記錄觀察現象,處理數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設計典型的科學探究活動,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六、教學措施:

1、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是首要任務。利用空余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鉆研教學法,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根據班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符合他們特點的教學方法,調動他們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學校的科學實驗室,鼓勵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做到“精講多練”。

4、關注課外拓展研究活動,不要僅局限于課堂教學,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和社會,將科學課程的學習向外延伸。

 七、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信息收集     實地考察     觀察自然狀態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游戲      參觀訪問     科技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信息發布會、交流會

 八、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對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學進度:(參見教學進度表)

周 次    日 期           內 容

1   8、31 -- 9、4       開學教育

分組活動

2   9、7--9、11        種子發芽實驗(一)

種子發芽實驗(二)

觀察綠豆芽的成長

3   9、14--9、18        蚯蚓的選擇實驗

食物鏈與食物網

制作一個生態瓶

4   9、21--9、25        改變生態瓶的條件

維護生態瓶的生態平衡

5   9、28--10、2        光與影的關系

6   10、5--10、9        陽光下的影子

7   10、12--10、16       光的傳播原理

光的反射現象

8   10、19--10、23       光與熱

如何獲取更多光和熱

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9   10、26--10、30       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理解地球的地形特征

10   11、2--11、6        期中復習與考試

11   11、9--11、13      地球內部運動對地形的影響

巖石的變化

土壤成分探究

12   11、16--11、20       雨水侵蝕土地的影響

探索土地侵蝕的因素

河流對地時間的作用

13   11、23--11、27       如何減少土地侵蝕

制作小纜車

利用橡皮筋驅動小車

14   11、30--12、4      像火箭一樣推動火車

測量和認知力的大小

運動中的摩擦力

15   12、7--12、11       滑動與滾動

運動與設計

設計制作小賽車

16   12、14--12、18       期末復習

17   12、21--12、25       期末考試

18   12、28--1、1        備課(下個學期)

19   1、4--1、8         備課(下個學期)

20   1、11--1、15        備課(下個學期)

21   1、18--1、22        備課(下個學期)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4

一、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包含“生物與環境”、“光學原理”、“地球表面及變化”、“運動與力”四個主要單元。每個單元設有8個教學活動,計劃上每個活動用時1課時,整體教學時間約為32課時,加上靈活安排的內容和復習檢測約20課時,整個學期的授課總時長約為52課時。

《生物與環境》單元分為三個部分:學生通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以及“蚯蚓的選擇”來研究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通過制作生態瓶來探討生物與生物、及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通過典型事例分析,擴展到自然界,以認識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學原理》單元首先幫助學生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包括直線傳播和反射),并探討其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接著,學生將了解到眾多光源在發光的同時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的主要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的溫度與光照強度和物體的性質有直接關系。學生將在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的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主要涉及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地球表面主要地形的認識,包括河流、海洋、山脈與高原;探討地形和地貌的變化及其成因。引導學生認識到地球內部運動、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在塑造和重塑地球外表中的作用。

《運動與力》單元的內容可以劃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讓學生理解重力、彈力和反沖力,嘗試用這些力使小車運動,并研究動力對小車運動的影響。第二部分則學習力的測量,了解力的單位,為后續研究摩擦力奠定基礎。第三部分將探討摩擦力的性態,研究影響其大小的因素及其對物體運動的影響。學生將進行實際操作,設計和制造一個小車。

二、本冊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體驗更全面的探究過程。

2、提升理解探究及培養探究技能的要求,包括:重視實驗前后的假設和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更深刻掌握控制變量的實驗技能,并進行實際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討自然現象的起因、變化及規律。

3、進行幾次較長時間的觀察研究活動,能通過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并用柱狀圖和折線圖處理數據,同時意識到重復實驗的重要性。

三、主要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

放大鏡、綠豆種子、塑料種植盒、塑料調羹、紙巾、水桶、滴管、大頭針或剪刀、蚯蚓、土壤、長方形木盒。

制作生態瓶的容器(可使用大飲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小石子、小鏟、漏網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個)、小魚和水草若干。

2、第二單元“光學原理”:

手電筒、小長方體、紙屏,簡易日影觀測儀、長方形卡紙、空心彎管和直管、小鏡子、制作潛望鏡的材料。

小鏡子、凹面鏡、凸透鏡,白色紙、粉色紙、黑色紙、黑色蠟光紙、鋁箔紙,溫度計。

制作太陽能熱水器的材料(紙盒、泡沫塑料或棉花、塑料袋或小飲料瓶、玻璃片或薄膜、盒蓋、黑色紙、鏡子或錫箔紙)。

3、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

風景照片、中國和世界的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地震和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體課件。

小巖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石膏粉、豌豆種子、小碗或盤子、塑料瓶、碎磚塊。

新鮮濕潤的土壤與干燥土壤、牙簽、放大鏡、去掉上半部的飲料瓶。

小鏟子、有孔的長方形塑料水槽、報紙、塑料薄膜、降雨器(飲料瓶,瓶蓋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蓋的土與無植物覆蓋的土、塑料杯(杯底側邊扎孔)、大盤子、建筑材料。

4、第四單元“運動與力”:

小車及其配件(包括裝配氣球小車的組件)。

小鉤、鐵墊圈、車軸套、橡皮筋圈。

氣球、氣球噴嘴、連接小車部件的螺絲釘、安裝小車用的螺絲刀、紙盒子(用于存放鉤碼,也可用于桌面測量摩擦力),膠帶(用于粘小車輪子)。

測力計、鉤碼,做“滾珠軸承”的玻璃珠和瓶蓋。

四、教學措施:

1、首先需要加強教師自身科學教學基本技能的訓練,平時利用空閑時間深入學習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鉆研科學教學方法,力爭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班級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上營造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充分把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學校的科學實驗室,盡可能在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通過實驗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知識的內化。

4、重視學生課外的延伸研究,教學不僅限于課堂,還應帶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和社會,將科學學習擴展到活動課程中,延伸到家庭和社會。

五、教學進度:

周 內 容

1 始業教育

1種子發芽實驗(一) 機動

2 2種子發芽實驗(二)

3觀察綠豆芽的生長

4蚯蚓的選擇

3 5食物鏈和食物網

6制作生態瓶 7 修改生態瓶

4 8生態平衡維護 機動

5 國慶節假期

6 機動 1光與影 2陽光下的影子

7 3光的傳播 4光的反射 5光與熱

8 6獲取更多的光與熱 7制作太陽能熱水器 機動

9 8評價我們的太陽能熱水器 機動

10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內部運動的地形變化

3巖石的變形嗎

11 4土壤的成分 5雨水侵蝕土壤 6研究土壤侵蝕的因素

12 7河流對土地的影響 8減少土壤侵蝕 機動

13 機動

14 1小纜車的制作 2橡皮筋驅動 3火箭驅動小車

15 4測量力的大小 5運動與摩擦力 6滑動與滾動

16 7運動與設計 8小賽車的設計與制作 機動

17 機動

18 復習

19 復習

20 復習

21 期末檢測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篇15

 一、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負責五年級的科學教學,涵蓋七個班級。經過前兩年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和較高的參與度。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一些學生在動手操作方面的能力仍顯不足。個別學生對科學科目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其科學意識較為薄弱,實驗操作技能也相對不夠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為科學教材的第一冊,內容包含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旨在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步驟和方法,培養他們的實驗能力和邏輯思維;《物質的性質與變化》主要幫助學生認識物質的不同狀態,理解物質變化的基本原理;《生物與環境》著重讓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和相互關系,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力與運動》旨在讓學生探索力的作用及其對運動的影響,培養他們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地球與宇宙》讓學生對地球的基本結構和宇宙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和探索精神。

 三、教學目標

圍繞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努力倡導探究式學習,通過親身經歷豐富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幫助他們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和方法,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1、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升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體會科學的價值,逐步形成科學的生活習慣;

2、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過程,通過動手實驗來獲取知識,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享受科學探索的樂趣;

3、鼓勵學生運用假設進行分析,理解事物因果關系,重視觀察和數據采集,并對實驗結果進行思考和解釋,學習科學模型的建立;

4、保持和發展對自然和周圍環境的好奇,培養學生嚴謹求證的態度和熱愛科學的情感;

5、增強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推動他們關注科技發展,珍惜生命。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運用假設和因果關系分析,注重觀察與實驗過程中的各類數據的采集,幫助他們學會解析和驗證實驗結果。

 五、教學措施:

1、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科學檔案袋的方式,促進學生深入理解科學知識;

2、教師提供必要的教學材料,同時鼓勵學生自帶材料,引導他們將學習延伸到課外;

3、定期反思教學過程,記錄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深入理解“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

4、鉆研新課程標準及現有教材,合理利用教學資源,以便系統化備課,確保教學準備充分;

5、將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細化到每節課中;

6、通過多樣的親身經歷活動豐富課堂教學;

7、使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旋律;

8、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活動;

9、在各班級成立科學學習小組,以促進同學間的合作與交流;

10、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與假設,指導他們尋找證據并進行驗證,經過思考得出結論,并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中。

 六、教學進度表單元序號

單元課題

課序

課題

課時

周次第一單元

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1科學探究的步驟

212觀察與實驗

123物質的狀態

14物質的變化

135生態系統

《五年級上冊科學課程教學安排15篇》.doc
將本文下載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導出文檔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寿光市| 炉霍县| 日喀则市| 偃师市| 襄樊市| 延吉市| 吉林市| 宁夏| 三台县| 新巴尔虎左旗| 巫溪县| 健康| 清丰县| 炉霍县| 垫江县| 兰州市| 台中市| 房山区| 隆德县| 永登县| 阳谷县| 桂阳县| 镇江市| 若尔盖县| 河北区| 吉安县| 万宁市| 墨脱县| 连州市| 潍坊市| 西乡县| 长阳| 简阳市| 克拉玛依市| 安达市| 都江堰市| 滦南县| 孟村| 准格尔旗| 丰镇市|